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贵州:立体航空救援矩阵打破山地阻隔

2025-11-14 10:1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轰隆隆……”伴随着机翼和发动机的轰鸣声,近日,一架直升机逐渐升离地面,向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飞去。直升机上搭载着卫星通信设备、应急救援装备,巡航期间能实时将画面传回应急指挥中心。这是贵州省应急管理厅调派直升机到高火险区域开展空中巡护的一幕。

近年来,该厅立足“空天地”一体,锚定响应快、感知准、联动强目标,依托大数据赋能,以直升机筑起“空中防线”,以无人机支撑“低空救援”,逐步构建空地协同的应急救援新格局,全面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立体装备矩阵

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特殊的地形地貌给高效救援带来不少阻碍。贵州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张翼坦言,过去,救援队伍、装备物资投送完全依赖公路运输,遇到断路、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况,救援行动将迟滞。同时,救援力量因缺乏全域态势数据的支撑,易出现结构性救援盲区与重复投入。

面对应急救援响应速度慢、信息感知弱、应急联动差等问题,贵州省应急管理厅积极探寻破解之法。2020年,该厅根据应急管理部印发的《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方案》,尝试打造航空立体装备矩阵,利用大数据优势,开发航空资源数据系统,开启了航空应急救援的破局之路。截至目前,该厅已累计争取资金2.2亿元,采取租购并举方式,组建“五大(中型作业机)一小(小型指挥机)”省级直升机群,再配套5架中大型无人机,形成高空巡航、中空作业、低空侦察的航空立体装备矩阵。

贵州省综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设集地理信息、地空数据传输和航空应急资源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该系统覆盖全省1194个直升机起降点、1216个取水点、384架航空器和11个机场,让航空应急救援“看得见、叫得到、控得住”。

破解“三断”通信难题

今年6月24日和28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两次遭遇洪峰过境,造成断路、断电、断网的极端局面。贵州省应急管理厅立即调派4架无人机,赴榕江灾区恢复通信。无人机抵达受灾核心区后,仅用5分钟,就恢复了半径50公里范围内的通信。

面对“三断”情况,贵州省应急管理厅依托无人机搭载通信设备,构建“灾发即通、数据即达、决策即准”的应急救援感知体系。创建“航空器+移动基站”应急通信组网模式,快速组建公网、卫星、局域网链路,支撑“现场—前指—省—国家”音视频等信息的实时传输。

灾害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还可利用无人机搭载的可见光、红外热成像等低空遥感设备,精准扫描现场灾情数据,通过KA卫星将数据实时回传至地面站,快速生成灾情三维数字孪生模型,让应急指挥更加“耳聪目明”。

在榕江县抢险救灾过程中,贵州省应急管理厅利用无人机扫描,不到3分钟,就完成了对受灾核心区25平方公里的三维建模,建模周期较传统建模方式缩短98%以上。

在没有公网的情况下,现场救援人员可利用无人机搭载的设备,精准定位被困人员,标记被淹房屋、道路损毁点,为救援被困群众标明路径。

指挥决策更加精准

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在指挥决策中能发挥“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作用。贵州省应急管理厅下足功夫,规划航空应急救援“一张图”,通过开发矢量底图与地名标注模块,汇聚直升机位置、起降点状态、无人机部署等10类数据,搭配实时定位、智能查询、统计汇总等功能,实现资源一图统管、调度更加精准。

今年4月12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发生山火,一度威胁“中国天眼”的安全。贵州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依托航空应急救援“一张图”,仅用3分钟就完成作战规划。在空地协同机制下,30分钟后火情便得到有效控制,效率较单一地面处置提升了85%。

应急管理部发布“久安”大模型后,贵州省应急管理厅将航空应急救援“一张图”接入“久安”大模型,运用AI与云计算等技术,自动规划最优航线、匹配地面前指与救援队伍,生成实时态势感知图、处置建议与资源调度方案,一键智能调度空地力量。

该厅还整合天基卫星、空基无人机、地基物联网和“应急云”等多模多台终端设备数据,建立起“灾前防范—灾中应对—灾后恢复”的智能辅助决策机制。创建“直升机+无人机”保障模式,搭建全天候全场景无人机值守平台,每10分钟更新一次监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为指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近三年来,贵州省应急管理厅利用直升机等航空应急救援装备,累计参与处置全省森林火情143起,平均处置时间从以往的8小时缩短至2小时,综合效率提高80%以上。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