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河东新区杨渡街道:以“党建红+退军绿+应急蓝”三色应急队伍凝聚基层应急管理新合力
当前基层应急管理面临力量分散、协同不足、专业能力薄弱等难题,遂宁市河东新区杨渡街道以“党建引领、军人为骨、专业赋能”为核心思路,创新提出“党建红+退军绿+应急蓝”三色融合理念。其中,“党建红”是方向引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筑牢应急管理政治根基;“退军绿”是力量支撑,挖掘退役军人纪律性强、敢打硬仗的优势,打造应急处突骨干队伍;“应急蓝”是专业保障,聚焦应急救援实战需求,提升队伍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三者协同发力,推动基层应急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单兵作战”向“多元共治”转变。
以“党建红”为引领,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1.强化组织领导,压实责任链条。围绕“基础工作抓规范,重点工作抓创新,整体工作抓提升”党建工作思路,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任双组长的应急管理委员会,设办公室于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日常工作。健全“街道-社区-网格”三级应急组织架构,将应急管理任务纳入各级党组织年度重点工作清单,与党建考核、干部评优直接挂钩,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员干部全员抓”的责任体系。目前,街道10个社区均已建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联络员12名。
2.建强战斗堡垒,激活基层单元。推行“支部建在应急队”模式,在街道级应急大队、社区应急分队中全覆盖建立功能性党支部,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指导员,吸纳应急骨干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将应急任务纳入党员“承诺践诺”清单,开展“党员联户包片”行动,每名党员负责80-120户群众的风险隐患排查、应急知识宣传和弱势群体帮扶,累计排查整改老旧电路、燃气安全、防汛等问题隐患120余项,结对帮扶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178人。
3.深化思想铸魂,凝聚行动共识。开设“应急微课堂”,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开展学习活动,采用“理论宣讲+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模式,邀请应急管理专家、消防指战员授课23场,组织党员赴消防实训基地观摩学习3次,强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设立“应急红榜”,对在防汛防涝、火灾扑救等应急处突工作中表现突出的70名党员进行通报表扬,并使用上级拨付党费落实表彰奖励,其中5人获评街道“优秀共产党员”,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森林防火应急拉练
以“退军绿”为支撑,打造应急处突骨干力量
1.精准招募,建强人才储备库。联合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发布“应急队伍招募令”,重点吸纳防化、工兵、通信、消防等专业兵种退役士兵,建立退役军人应急人才库,详细登记人员兵种、专业技能、联系方式等信息。目前,街道应急队伍中退役军人占比达57%,其中具备破拆救援、医疗救护、无人机操作等专项技能的骨干18人。同时,发挥退役军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12名普通群众加入队伍,形成“老兵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2.专业培育,提升实战能力。实施“能力再造工程”,联合新区应急、消防等部门开设“老兵特训营”,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开展绳索救援、破拆作业、心肺复苏、无人机巡查、防汛器材操作等专项培训8期,累计培训400余人次,45人通过考核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资格认证。与消防特勤中队开展支部联建,组织退役军人进行国防体验教育,并邀请教官开展战术指挥、应急疏散等实战教学,提升队伍协同作战能力。
3.精细管理,强化纪律作风。推行“军事化+网格化”双轨管理模式,将退役军人编入“尖刀班”“突击队”,首创街道级体能训练大纲,每周四下午定期组织训练培训,内容涵盖体能技能、指挥调度、器材操作等。创新“老兵带新兵”结对机制,由参战老兵、抗洪老兵担任“师傅”,向新队员传授实战经验、心理调适方法,累计结成帮扶对子30对,队伍心理抗压能力和战术执行力显著提升。此外,建立“日常提醒+季度讲廉+年度评廉”警示教育制度,组织退役军人学习党风廉政文件、观看警示宣传片,参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强化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

城市内涝防汛演练
以“应急蓝”为核心,提升专业救援保障水平
1.定制化服务,筑牢风险预防防线。借鉴“标签化”精准服务理念,融入安全生产“五预”机制,对辖区企业、居民楼、商铺等进行“立体画像”,按行业、风险等级、人员密度分类标注,绘制安全风险信息分布图。“风险预判”:联合专家每季度研判危化品、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风险;“安全预警”:依托智慧平台监测隐患点,触发阈值即时推送警示;“事故预防”:每月开展高层住宅小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高风险领域联合排查;“应急预备”:按风险场景建立前置物资储备点,储备灭火器、救生衣等专项装备;“实战预练”:明确部门响应流程,通过每季度实战演练实现闭环管理。同时,面向群众开展应急知识“四进”活动,截至目前,联合学校、社区、派出所、企业开展应急演练、知识讲座18场,发放宣传资料2.3万份,覆盖群众5万余人次,全民应急意识有效提升。
2.无障碍协同,畅通应急响应渠道。打造“双向直联、信息共享、协同共治”的应急联动模式,建立街道应急指挥中心,整合公安、消防、医疗、社区等部门资源,开通24小时应急值班热线,实现“一口受理、分流转办、闭环管理”。全面推行突发事件初期处置现场指挥官制度,由街道应急办负责人、退役军人骨干、社区干部等担任,5分钟内牵头指挥,明确“接报-研判-调度-处置-上报”职责。针对小微企业、“两企三新”,组建“应急服务专班”,定期走访调研,主动了解企业应急需求,协助制定应急预案、配置应急物资,累计服务企业361家。防汛期间,应急队伍迅速转型为河堤值守、物资配送支援力量,彰显“平战结合”优势。
3.标准化保障,夯实应急救援基础。投入5万元专项经费,为应急队伍定制统一标识服装、头盔、盾牌等装备,配备卫星电话、救生艇、灭火器等“应急套装”,确保队员“装备齐全、安全上岗”。建成3处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储备防汛沙袋、冲锋舟、应急照明设备等物资,实行“统一管理、按需调配、动态补充”机制。2024年以来,汛期累计调拨物资1200余件,保障防汛工作顺利开展。引入“智慧应急”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河道水位、山体滑坡隐患点等风险点位,2024年成功预警险情1起,群众转移效率提升45%。

人员被困水上救援应急演练
下一步,杨渡街道将继续以“三色队伍”为抓手,重点围绕深化智慧应急建设、推广家庭应急包、拓展社企联动、编制标准化手册等几个方面,提升干部队伍处置能力,实现应急管理“有人管、有人干、能干好”,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