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活教育”思想,赋能儿童真实成长
2025年10月10日上午,由成都市王亚莉、鲁雪莲、何煦名师工作室联合承办的“践行‘活教育’思想,赋能儿童真实成长”高品质开放活动,在成都市第三十三幼儿园温暖启幕。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思想,历经岁月沉淀,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些理念,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回归真实成长”的教育追求高度契合。本次活动正是对这一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对话。
聚焦“活教育”,共话幼教新路径
活动在成都市王亚莉名师工作室成员、成都市武侯区第四十一幼儿园常务副园长邓美,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陈鹤琴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薇的温暖主持中拉开序幕。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四级调研员、学前教育科科长郭鹏辉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主题紧扣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希望借助三个名工作室的联合力量,真正“让教育活起来”,让儿童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实发展。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李清在发言中深入阐释“活教育”的当代价值。她指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活教育”所倡导的直接感知、动手探究与社会协作,正是抵御儿童“虚空成长”的良方。呼吁大家共同构建“儿童为本、生命为基、趣味为魂”的自然教育生态。
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亲临现场,与王亚莉、鲁雪莲、何煦三位名园长以及工作室成员、三大幼教集团的教师、家长代表共计200余人及线上观看的同仁们共同见证这一专业盛会。
理论落地,“活教育”在地化实践智慧
在主题报告环节,成都市王亚莉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成都市第三十三幼儿园教育集团总园长、党支部书记、正高级教师王亚莉以《幼儿园“活教育”理论在地化的时代意蕴与路径探索》为题,结合本园实践,系统阐述“活教育”在成都本土的落地路径。

她首先回顾了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涵,包括“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目的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以及“做中教、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并指出其在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中的当代价值。
围绕“在地化”这一主题,王园长强调,“活教育”不是照搬理论,而是基于一方水土的教育创造。她进一步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活教育”在地化的价值意义:1.树立文化自信:践行中国本土教育理论,探索适合中国幼儿的教育路径;2.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承陈鹤琴先生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与爱生如子的仁爱胸襟;3.助力课程改革:挖掘并利用本地资源,提升课程质量,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在实践路径上,王园长分享了成都市第三十三幼儿园以“活游戏、真快乐、深学习”为核心理念,通过深入学习、明确愿景、挖掘资源、创设文化四步策略,构建园本化“活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过程,支持儿童在真实、开放、有意义的环境中,成长为“活泼泼的中国娃”。
深析政策与理论,指引“活教育”实践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周念丽教授在题为《“活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指导意义之析——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视域》的报告中,从法律与理论的双重视角,系统阐释了“活教育”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她指出,《学前教育法》与“活教育”思想在逻辑起点、价值导向与教学原则等方面高度契合:二者均以儿童权利为根本,强调“一切为儿童”;共同重视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并一致倡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呼应“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周教授进一步强调,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目的论,在今天可具体化为培养“活泼泼的现代中国娃”。她呼吁广大幼教工作者以“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注重家园共育,推动教育实践扎根中国大地,共同担负起培养现代中国人的时代使命,以教育之力托举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浸润现场,见证“活环境”中的“活儿童”
活动还组织与会教师走进成都市第三十三幼儿园与诸葛慧托龙湖旗舰园托育园区,实地观摩“活教育”理念在课程与环境中的生动体现。儿童在自主、愉悦、富有挑战的游戏中积极探索、自信表达、主动建构,充分展现出“活教育”所倡导的成长样态与生命活力。
以“活”育心,以行证道
本次开放活动,既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度碰撞,也是一次育人实践的生动展示。
作为协办单位之一,成都市第三十三幼儿园将持续深化“活教育”在地化探索,支持每一位儿童在真实、开放、有意义的环境中成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学前教育体系贡献“三十三幼”的智慧与力量。

我们深信:
教育是“活”的,儿童是“活”的。
真正的幼儿教育,是让每一个生命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扎根生长,向着光,成为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