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第一全国前十:渝地法治软实力铸就发展硬支撑
10月11日下午,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第十八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了“十四五”以来重庆市司法行政系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民生福祉方面取得的成效。
协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市 法治体系更健全
重庆市司法行政系统积极推动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一规划两纲要”及本地实施方案落地见效,实现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并通过法治督察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据悉,重庆在法治政府全国示范创建中数量位居西部第一,“百城法治政府建设评估”排名首次进入全国前十,法治正成为现代化新重庆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软实力。
全面提升政府立法质效 法治保障发展更有力
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重庆出台智能网联汽车、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等规章,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法规,修改、废止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文件721件,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聚焦民生关切,重庆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医保基金监管等49件法规规章;围绕超大城市治理,推动数字化城管中心建设、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立法。同时,推动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社保卡“一卡通”等区域协同立法,助力跨省域公共服务与执法一体化。五年来,全市共提请审议法规规章78件。
积极推进公正文明执法 依法治理更规范
重庆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牵引,全面梳理执法事项,明确市、县、乡三级执法权限,重构“7+1”综合执法队伍体系,执法队伍精简50%以上。
开发全市统一行政执法数字应用,推行“裁量基准”制度,破解“同案不同罚”难题;全面实施“综合查一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件事、一次到位”,提升执法效率与问题检出率;推动“信用+执法”融合,实施差异化监管,落实“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案件2.3万件;创新“扫码入企”“两码互核”模式,保障企业拒绝违规检查权利,行政执法群众满意度达92%。
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 法治惠民更暖心
重庆实施现代公共法律服务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推动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融合发展。五年来提供各类法律服务超700万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7万件,为农民工、残疾人等挽回经济损失22.8亿元,并取消困难群体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限制。
律师、仲裁、公证、司法鉴定等行业服务能级持续提升,2024年律师行业主要业务指标全国第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0%以上,年均办理业务超100万件。重庆仲裁委连续十年获评“全国十佳仲裁机构”,律师人均和律所所均服务产值均居西部首位。
切实推进平安法治一体建设 法治守护平安更坚实
重庆健全服刑人员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综合改造体系,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地实践,构建多跨协同、全量闭环、数字赋能的“大调解”体系,年均调解纠纷超50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8.7%。
行政复议作为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凸显,五年来办理复议案件3.5万余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3400余件,近九成实现“案结事了”。全面实施“八五”普法,年均开展普法活动8万余场,信息阅览量超5.4亿人次,推动普法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
着力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法治护航开放更扎实
聚焦建设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重庆强化涉外法治保障,打造面向东南亚、辐射“一带一路”的国际商事法律服务高地。
中西部首个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试点落户重庆,成立“重庆国际商事仲裁院”,与新加坡等9国(地区)仲裁机构共建陆海新通道仲裁合作机制。2024年,重庆仲裁委涉外仲裁主要指标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六。
设立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法务区、中国—东盟法律服务中心,构建国际商事“诉讼、仲裁、调解”一站式解纷机制,五年来为350余家境内外企业解决商事纠纷540余件,标的金额超4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