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农村防火“四难”如何变“四能”?

2025-09-26 15:0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农村火灾形势日益严峻,各地也采取了很多经验做法,但农村“小火亡人”的事故仍然频频发生。

那么,农村消防安全为何如此难防?昆明消防又当如何破局?

 image.png

火患为啥难查?——薄弱群体与隐患双重夹击

农村里的老人、残疾人、孤寡户这些 “五类人”,常因视力差、不识字、行动不便,成了消防安全的“薄弱点”,常规统计又容易“模糊带过”——你问“是不是独居”,却没问“能不能自己关火”,火险自然藏在暗处。

“大叠水村的独居老人王大爷家厨房柴火堆距灶台仅 0.5 米,每周二、周五需上门清理!”在昆明石林,当地的消防部门没绕开这个坎,直接从“责任包干+精准帮扶”破题,没搞 “发个通知就完事” 的虚活,专门拟了份火灾防控文件,把乡镇该查啥、村居该管啥、“一队一站”该盯啥,一条条写得明明白白,尤其跟统计工作 “较上了真”,就靠这份“不糊弄”的劲头,他们把全县 263 户弱势家庭的情况摸得门儿清,全记在专属台账里。

 image.png

“李书记,光在表上填‘独居’可不算完!” 工作人员揣着登记表,蹲在村委会门口跟村干部掰扯,“你看村东头的陈大爷,白内障都快看不见了,上次去他家,连插线板的开关都摸不准,得在表上备注‘每周三上门提醒关火关电’,这样帮扶才到点子上。”东川区由于农村居住分散,部分村落地处于海拔 1800 米以上的山区,“五类人”(独居老人、残疾人、孤寡户等)排查难度较大。为此,他们将全区 11 个乡镇(街道)、148 个行政村(社区)划分为 62 个责任片区,建立“区消防救援大队 + 乡镇(街道)+ 村(社区)” 三级包保机制和“东川特色定制台账”—— 除常规信息外,特别标注 “房屋结构、常用取暖方式、紧急联系人、步行时长”等关键信息,目前,已建立 287 户 “五类人” 专属台账,实现 “一户一档、动态更新”,隐患排查精准度较以往提升 80%。

更贴心的是,昆明各地都为“隐患家庭”配上了“一对一”帮扶人,不是简单“打卡签到”,而是隔三差五上门唠唠,帮老人检查灶房、理理电线,让老人们总说:“有他们在,睡觉都踏实。”这份较真,硬是把防控的“最后一米”走成了“最暖一米”。

隐患为啥难改?——整改阻力与资源短缺并存

老房子的电线老化、柴火堆在门口、插线板裂了还在用……隐患堆着堆着就成了“定时炸弹”,同时部分村民存在侥幸心理:“烧柴做饭几十年都没事,换根电线要花钱,犯不着”,弱势家庭无力承担线路改造费用,村委会也常因人力有限,对隐患“睁只眼闭只眼”。

“张大妈,您这插线板都露铜丝了,还插着电水壶,太危险!”排查人员边说边掏出新插线板蹲下换上。昆明各地的消防队伍没让隐患“躺平”,直接拉上乡镇工作站、派出所、网格员组建“上门整改队”,对没力气收拾的老人,志愿者还定期上门,柴火搬到安全区、杂物清干净、私拉电线重新理,对查出来的隐患也不“挂账”——谁整改、啥时候改、改完谁复查,全记在“销号本”上,改不好绝不“翻篇”。

 image.png

中屏镇德茂井村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结合本村的特点,组织成立了由19名彝家妇女组成的“阿妈议事会”,参与村内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在今年年初,发现村民老李家中的电线不仅老化严重,还存在私拉乱接的情况,旁边还堆放着大量易燃的柴草,可老李却觉得自己一直这么用都没事,不太愿意配合整改,经过多次沟通,志愿整改小组终于协助老李将隐患清除。

“家里堆放大量堆垛、插线板多插几个插头都有风险”。寻甸仁德街道北观村驻村干部及志愿者正在帮村民清理家中的堆垛。据驻村干部周箐介绍,寻甸县结合乡村振兴工作部署,通过入户宣传、设施完善、隐患整治三措并举,将消防安全融入乡村发展肌理,有效破除农村消防安全薄弱难题。

“上门帮改 +闭环管理”,硬是把“难改”的隐患变成了“清零”的安心。

风险为啥难防?——基础设施与科技支撑薄弱

独居老人怕着火没预警,村里水源又远,真出事了“远水救不了近火”,风险总悬在头顶。为此,昆明消防想了个“暖办法”:免费装感烟报警器!还按“独居先装、病残先装、老人先装”的规矩,把安全先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

“大妈,这小盒子着火了会‘嘀嘀’叫,您听见就立即出门,不要留在家里。”工作人员举着报警器演示,老人赶紧问:“这要花钱不?我没多少积蓄……”“一分钱不用,就是给您的‘安全小卫士’!”晋宁区消防工作站人员、社区网格员逐户上门安装探测器,还手把手教居民怎么看指示灯、怎么处理误报,让“小探测器”成为24小时值守的“安全哨兵”,目前共在安装独立式感烟探测器1458个。

装完还不算,他们又针对农村消防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情况,加强与农业农村、住建、水务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为特殊家庭赠送灭火器,在孤寡老人居住场所附近合理设置消防水池、消火栓等消防设施。

“免费预警 +就近布防”,让“难防”的风险变成了“可控”的踏实。

自救为啥难会?——知识匮乏与技能多点断层

“灶灰盖火炭能防复燃?”“火灾逃生要弯腰?”许多村民对基本消防知识一知半解,少数民族地区、老年群体存在语言障碍,根据调查显示,仅23%的农村老人能正确使用灭火器。

对此,昆明各地消防部门结合当地民族特点,从本地召集志愿者,再配上懂方言的消防工作站人员,组成“双语宣传队”,把消防知识用“家乡话”揉碎了讲。

富民县平地村平地村作为烟草种植大村,有着文物古建密集、烘烤房密集的双重特点。“烤烟是咱们重要的收入来源,这几年,因为烤烟房引发的火灾可不少,千万不能忽视了消防安全!”他们将“消防院坝课”送进这个偏远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当地村民针对性开展培训,排查烘烤设备电气故障、温控失灵、燃料管理不善、周边易燃物堆积等突出隐患,提供实用的日常检查维护规范和应急处置流程指导,为村民的“致富房”系紧“安全绳”。

“阿爷,您别用灶灰盖火炭咯!”石林阿诗玛服务队的志愿者蹲在火塘边,帮老人拨了拨没灭透的火星,用彝语慢慢说,“您看这火星子,闷在灰里会复燃,得等它全变成白灰,再盖上灰才安全。”

 在禄劝撒营盘镇尚德村集体活动中心的院子里,撒营盘镇消防工作站站长周荣华和村民围着火炉聊着火灾的“故事”,而这样的情景在禄劝的撒营盘镇、转龙镇、翠华镇等15个乡镇也同步发生着。“禄劝县在深化“院坝模式”的基础上,依托“一队一站”在农村地区推出“围炉夜话”消防宣传新模式,与传统的单向宣传不同的是,“围炉夜话”强调双向互动,更注重故事化表达、互动式参与、情感化连接,以温暖、亲切、接地气的方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禄劝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廖伟介绍道。

除此之外,昆明各地还凑着村民爱聚的 “院坝会”“火塘会”开展消防院坝课堂,还搬来灭火器,让阿爷阿奶亲手试试——志愿者握着老人的手,教他们“先拔销子,再对着火根压把手”,阿爷练了两次就会了,笑着说:“以前见了灭火器怕得很,现在知道了,小火灾我也能灭!”

“双语讲解 +实操教学”,把“难会”的技能变成了“能攥”的本事。

从“难查”到“能盯”,从“难改”到“清零”,从“难防”到“可控”,从“难会”到“能攥”,昆明消防没搞“花架子”,只凭着“把老人当家人”的贴心,把安全网织进了农村的角角落落——让农村“五类人”的安全,不再是“揪心事”,而是“放心事”。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