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火”育“真功”:青年干部成长的“火候”之道
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基层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青年干部是激活基层治理活力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基层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因此培育和发展青年干部是时代所需。事实上,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既需政策理论的“内功”,更需群众工作的“巧劲”,青年干部的成长,当如老汤慢熬,以“文火”育“真功”,方能炖出基层治理的“醇厚滋味”。
慢炖之要,在于“恒温加热”,用常态化培养筑牢根基。青年干部初入岗位,如同未经烹煮的食材,亟需系统“入味”。要建立“滴灌式”培养机制,既开设政策理论、群众工作等基础课程,补足“精神之钙”;又安排矛盾调解等一线实践,积累“实战经验”。就像老汤需要持续添料,可通过“导师帮带制”让老干部传经验、教方法,让青年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循序渐进学本领。
慢炖之妙,在于“适时翻动”,用多岗位历练丰富层次。一锅好汤需不时搅动,让食材受热均匀;青年干部成长也需“多岗位历练”,在不同领域积累经验。可通过轮岗交流,让他们既在单位窗口学会与群众打交道,又在实践一线锤炼攻坚能力;既在办公室培养文字功底,又在田间地头掌握基层实情。这种“全面淬火”,能避免成长“偏科”,让干部能力更立体、更扎实。
慢炖之诀,在于“去浮留真”,用严管厚爱剔除“杂质”。炖煮时需撇去浮沫,才能保证汤味醇厚。要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对苗头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这种“严管”与“厚爱”并重,既能让干部守住底线,又能激发干事热情,确保成长方向不偏、成色不减。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培养基层青年人才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基层青年人才成长“架桥铺路”,让他们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中茁壮成长。(戚星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