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三合监狱:六尺巷里的“改造密码”
300年前,在安徽桐城,一条不足200米的“六尺巷”,因“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流传至今。这条由“礼让”铺就的小巷,已成为中华传统“和文化”的符号之一。
近来,重庆市三合监狱依据“六尺巷”文化内涵,孕育出一套以“柔性调解、共情沟通、以心化心”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智慧——“六尺巷矛盾调解法”。
当“六尺巷”走进高墙
刚柔并济的改造逻辑
监狱是刑罚执行场所,也是改造人的“特殊学校”。“制度约束”“行为规范”是主线,而服刑人员因性格差异、利益冲突、情绪积压引发的矛盾,若仅靠刚性处罚,易激化对立情绪,甚至埋下安全隐患。与其让矛盾“硬着陆”,不如用柔性智慧解开“心锁”。
对此,三合监狱将教育改造同沟通调解相融合,探索“六尺巷矛盾调解法”,从单纯的矛盾调解,延伸为贯穿教育改造全程的“治心”工具。
第一步要“听”:放下立场,倾听双方诉求(你先说,我认真听);第二步要“理”:梳理矛盾焦点,剥离情绪看问题(是争执某件事,还是气对方没尊重?);第三步要“让”:引导换位思考,寻找双方可接受的“中间解”(你退一步,他让一尺,矛盾就软了)。
这种“先共情、再讲理、后和解”的逻辑,实现监管安全和改造质量双提升。
从“一时和”到“长久安”
六尺巷调解法的监狱实践启示
六尺巷矛盾调解法在监狱的落地,不仅是对矛盾化解工作的升华,更是对“改造温度”的补充。通过近3个月的实践,获得启示:改造要激活“内驱力”,通过“让”的引导,让罪犯主动反思行为边界,从“要我改”变“我要改”;改造要培育“社会适应性”,在模拟社会关系的矛盾处理中,学会“共情、沟通、妥协”,为回归社会储备“软技能”;改造要构建“和谐生态”,民警与罪犯从“管理者-被管理者”变为“解困人和诉求人”,降低对抗成本,提升改造效能。
六尺巷的长度
是改造的深度
从“三尺礼让”到“六尺和谐”,传统智慧在监狱的土壤中开出了新花。教育改造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约束罪犯行为,更是唤醒内心的善念与温度。当高墙内的矛盾能通过“让一步”化解,当服刑罪犯学会用“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条“六尺巷”就不再是地理的巷,而是通向新生的“心巷”。
改造的长度,丈量的是一个人重新拥抱世界的勇气;而六尺巷的宽度,早已写满了——“人心向善,皆可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