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去、融进去、干起来让党员干部扎根基层一线
“四下基层”即宣传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密切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作方法和制度安排。党员干部作为落实“四下基层”的主力军,唯有在“沉下去”“融进去”“干起来”三个环节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让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让群众的急难愁盼得到切实解决。
“沉下去”是前提,以躬身姿态深入一线,让干部“接地气”。落实“四下基层”,首先要打破“机关思维”,让党员干部真正走出办公室、沉到田间地头。这种“沉”,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的深度融入。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村有不同的发展难题,每个社区有不同的群众诉求:有的村庄面临产业发展瓶颈,有的社区存在矛盾纠纷隐患,有的偏远地区急需政策解读。党员干部要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多接“地气”。可以像田间劳作的农民一样,脚踩泥土、身入农户,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上拉家常中,倾听最真实的声音;可以像调研的学者一样,走进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在查看生产现场、询问发展困境中,掌握最鲜活的情况。同时,要让“沉下去”成为工作常态——雨天能看到干部在防汛一线的身影,农忙时能见到干部在田间帮忙的场景,夜晚能发现干部在村民家中走访的灯光。唯有如此,才能让干部真正了解基层的“活情况”,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融进去”是关键,以共情之心贴近群众,让干部“聚人气”。沉到基层只是第一步,真正融入群众、赢得信任,才能让“四下基层”走深走实。基层是群众的“主场”,方言俚语、乡风民俗、生活习惯都有其独特性,党员干部要主动“入乡随俗”,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宣传政策,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可以建立“结对联系”机制,每名干部挂钩联系几户群众,定期上门走访、电话沟通,在家长里短中熟悉群众的需求与期盼;要邀请群众参与政策讨论、项目规划,让群众在决策过程中有“说话权”,感受到自己是基层治理的“主人翁”。针对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要用真诚的态度回应每一个诉求。当干部既能说“百姓话”,又能解“百姓忧”,群众自然会敞开心扉、主动靠拢,形成“干部群众一条心”的良好氛围,让“四下基层”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干起来”是根本,以务实之举破解难题,让干部“长底气”。“四下基层”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党员干部不能只“沉”不“干”、只“融”不“动”,必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群众期待。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延,需要协调的主动对接,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在产业发展上,结合基层实际找准特色路径,比如帮助乡村对接电商资源销售农产品,指导社区引进适合的小微企业带动就业;在矛盾化解上,运用“枫桥经验”把信访接待现场变成调解室,让邻里纠纷、利益冲突在源头得到化解;在政策落实上,针对基层“堵点”优化执行方式,比如将补贴申领流程简化,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同时,要建立以实效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推动干部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当干部用实干赢得群众认可,“四下基层”就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党员干部的底气也会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愈发充足。
“四下基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党员干部唯有在“沉下去”中摸清实情,在“融进去”中凝聚民心,在“干起来”中破解难题,才能真正成为基层的“贴心人”、发展的“引路人”,让“四下基层”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机与活力,为基层治理和民生改善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杜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