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舟魂红脉,扬帆双语薪火——浙江海洋大学“红脉永续,双语耀舟”团队赴舟山市实践纪实
2025年6月30日至7月15日,浙江海洋大学“红脉永续,双语耀舟”舟山红色旅游基地外宣翻译现状调研与优化实践团齐聚舟山开展了一场以“解码舟山历史中的精神密码”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探究历史遗址中文字的双语表达,传承红色血脉,彰显舟山精神,感受历史长河中舟山的红色精神力量。实践团希望通过形成相关调研分析和推广建议,让舟山的红色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探寻鸦片战争记忆,探索先辈奋斗历程
6月30日上午,实践团首站到达鸦片战争遗址公园,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深入了解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的悲惨历史,并且被烈士们无私的奉献深深感动。实践团成员在鸦片战争遗址公园的核心展区、竹山门保卫战遗址、三忠祠等区域开展调研,采用“原文-译文”对照分析法重点研究部分专有名词的英文翻译情况。调研显示,核心展区的双语标识翻译准确规范,红色文化内涵得到了有效传递,这些精心翻译的文字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也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爱国情怀。为进一步提升参观体验,实践团建议在古炮等历史实物旁增设二维码,方便游客扫码收听相关历史故事讲解,让红色文化传播更生动。此次实践行动不仅为红色文化外宣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也为同类历史景区的国际化传播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对照核心展区指示牌上的原文和译文
发掘红色馆藏价值,弘扬红色文化根脉
在接下来的调研中,实践团来到舟山博物馆的红色展区。它串联起了舟山从古代海防到近代革命的爱国篇章,从抗倭英雄的铠甲、海岛游击队的武器、到渔民支援前线的信物,这无不彰显着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的爱国基因。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爱国精神的生动载体。在调研过程中,成员们采访了馆内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分享道,舟山博物馆一直重视红色文物的搜集与展示,每一件红色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通过博物馆的展示,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知晓,也让红色精神得以传承。以前,很多红色故事只在小范围内流传,如今借助博物馆这个平台,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了解,甚至有一些人受到感召,主动参与到红色文化宣讲中来,让红色血脉更具传承活力。这些故事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文化场馆在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中的重要作用,正是这些红色基地的存在能让更多人了解红色文化,也为红色精神的代代相传和广泛传播筑牢了基础。
图为工作人员为实践团介绍展品
传承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实践团继续来到舟山烈士纪念馆开展调研。在纪念馆内,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历史文物和图文资料,系统学习了舟山群岛解放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调研了馆内英文解说牌的翻译,成员一致认为通过准确的外语表达向国际游客传递红色文化内涵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红色文化外宣的重要性,实践团成经过系统学习和整理,深入周边社区开展红色文化外宣主题宣讲活动,向居民们讲述红色文化外宣的路径和方法。这一系列行动不仅扩大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半径,更让居民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凝聚起全社会共同缅怀烈士、守护历史记忆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在烈士纪念碑前的合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文慧社区宣讲的照片
作为浙江海洋大学的青年学子实践团,在为期多日的实地调研中先后走访鸦片战争遗址公园、舟山烈士纪念馆及舟山博物馆等多处舟山红色旅游景点,对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现状展开系统考察。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深刻体会到,外宣翻译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爱国精神的跨文化播种。这一系统性调研成果为舟山红色文化外宣工作提供了详实的现状参考,有助于精准破解传播中的痛点问题,让红色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更准确地传递精神内核。
为此,实践团需不断精进专业知识,同时联合多方专业力量,将爱国精神融入翻译的每一个细节,打造兼具历史准确性与情感感染力的双语材料。此外,还可通过制作景区双语宣传手绘单、烈士纪念卡片等创新方式,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舟山的红色故事与革命精神,助力舟山的爱国故事跨越语言障碍,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理解与认同。(方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