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南京中医药大学三下乡丨厚植乡土情怀,寻访道地药材——“东璧寻药”实践团前往江苏省句容市玉晨村进行调研

2025-08-22 10:3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8月盛夏,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东璧寻药”实践团队踏入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风景区玉晨村,沿着蜿蜒的林间小径走进中草药种植基地。斑驳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成片的黄精植株上,叶片上的露珠折射出微光——这片隐匿在山林间的种植基地,正用“林药复合”的生态密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

一、林下藏“黄金”:黄精与山林的共生智慧

“你们看这黄精的块茎,表皮光滑、肉质饱满,切开后能闻到淡淡的甜香。”基地负责人葛亚伟蹲在田埂边,小心翼翼地从土壤中挖出一株黄精,向围拢过来的实践队员展示。在他指尖的块茎上,细密的环节清晰可见,这是黄精生长年限的印记,也是品质的证明。值得关注的是,茅山地区广泛种植的黄精品种为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hua),其块茎粗壮、有效成分含量高,是《中国药典》收录的优质药用黄精品种之一,也是当地道地药材的代表。

团队挖取到的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hua)

团队成员注意到,黄精植株多生长在树荫覆盖率达60%以上的区域,与高大的树木形成天然的共生关系。“黄精这药材‘怕晒喜阴’,茅山的林地就是最好的生长环境。”葛亚伟用手拨开叶片,指向土壤表层覆盖的枯枝落叶,“这些腐殖质既能保水,又能提供养分,比化肥更适合黄精的性子。”据介绍,基地的黄精种植面积已达100亩,与白芨、茅苍术各占一席之地,共同构成300亩中草药种植版图。

基地负责人葛亚伟向团队介绍黄精

作为茅山道教文化中的“仙药”,多花黄精还有着“仙人余粮”的美誉。据茅山道教典籍记载,早在东晋时期,葛洪在《抱朴子》中便提及黄精“服之十年,乃可大得其益”,而茅山道士更是将其视为修行养生的重要食材。相传南朝梁代,茅山宗师陶弘景曾在山中种植黄精,每日服食以调养身心,其《本草经集注》中也盛赞黄精“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在道教辟谷修行中,多花黄精因能提供充足能量、滋养身体,常被用作替代五谷的“辟谷粮”,帮助修行者在断食期间保持体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养生智慧。如今,茅山地区仍保留着“九蒸九晒”炮制黄精的传统工艺,这一技法也与道教“顺应自然”的理念一脉相承。

二、科技赋动能:从田间到实验室的跨越

在基地的技术服务站,墙上悬挂的产学研合作协议格外醒目。“这是2023年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签的,有了专家支持,我们心里更有底。”葛亚伟指着一份泛黄的技术手册说,手册里记录着多花黄精从播种到采收的20余项关键技术参数,都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中心副主任姜涛每季度现场指导时留下的“真经”。

“你们看这个温控大棚,能模拟不同海拔的生长环境。”葛亚伟带领团队走进智能种植区,这里的黄精种苗正通过精准调控光照、湿度,缩短近三分之一的生长周期。而旁边的组培室里,培养皿中的黄精幼苗长势整齐,这项技术正是产学研合作的成果,让优质种苗的繁殖效率提升了5倍。

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hua)林下种植区

三、产融新篇:一片黄精的价值跃迁

从种植区出来,一阵研磨药材的清香扑面而来。在基地的中草药体验工坊,几位来自南京的游客正跟着农户学习黄精切片,切片在阳光下呈现出半透明的琥珀色。“这是我们‘农业+旅游’的尝试,游客可以亲手制作黄精茶、黄精膏,临走再带点深加工产品。”葛亚伟拿起包装精美的“茅农”牌黄精礼盒说,这个注册于2018年的商标,如今已通过江苏省无公害产地认证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溢价率超过30%。

在产品展示区,队员们看到黄精被开发成茶饮、保健品、药膳食材等10余种产品。“一亩黄精直接卖鲜品能赚1万元,加工成饮片能卖到1.8万元,做成药膳包能到3万元。”葛亚伟的话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产业链延伸带来的价值飞跃。而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价值正在向周边辐射——基地带动的100余户农户中,不少人学会了黄精种植技术,建起家庭种植园,年均增收达3万余元。

此次实践中,“东璧寻药”团队通过实地观察与深入交流,不仅了解了多花黄精的种植技术、生长特性及药用价值,更直观感受到“林药复合”模式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后续专业学习和研究积累了鲜活素材。(鲍秀甜、王心怡

“东璧寻药”团队句容分队合照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