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民族融合梦,携手奋进新征程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探蕴硒施实践团队于7月2日深入恩施市滚龙坝社区和舞阳坝社区,开展民族融合调研活动。此次调研聚焦社区民族融合现状,旨在挖掘成功经验,破解存在难题,探索创新路径,为推动民族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7月2日清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舞阳坝街道,调研团队走访了当地社区。80岁的阿婆在街角的早餐摊前享用土家腊肉和煮玉米,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与苗族兄弟一起开垦梯田的情景。她说:“年轻时跟着大伙开垦梯田,苗家兄弟喊的号子,现在梦里还能听见。”旁边的汉族摊主端来一碗油茶汤,招呼阿婆尝尝新熬的油茶。街头的日常互动不仅展现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反映了汉族、土家族和苗族等不同民族文化的长期交往和融合。
图为采访社区居民。王迎睿供图
随着调研的深入,团队遇到了基层民族工作者的反映。一位工作了三到五年的民族工作者翻开工作台账时表示:“现在年轻人都刷短视频,发出去的宣传手册没几个人细看。”她进一步提到,“我们需要创新方式,拍摄像土家族‘十姊妹哭嫁’、苗族银饰锻造这样的传统技艺短视频,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吸引年轻人。”这表明,在面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挑战时,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呈现方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图为采访基层民族工作者。杨清雅供图
下午,调研团队驱车40公里来到滚龙坝村,参观了有600年历史的石狮子屋。屋内保留着榫卯结构的木梁和雕花窗棂,体现了土家族建筑的智慧和历史。村中的留守老人回忆道:“小时候在天井里追蝴蝶,现在生怕踩坏哪块砖。”为了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大部分村民已搬迁至政府新建的安居房,但每逢节庆,他们仍会回到老宅,在院子里聚集,举办长桌宴,延续着传统的团聚文化。
图为采访滚龙坝古屋居民。王迎睿供图
在滚龙坝村,村支书带着调研团队参观了村里的文化活动和易地搬迁社区。她指着一张照片,照片中,汉族和土家族的年轻小伙肩并肩举着狮头,正月的舞狮队伍气氛热烈,彰显了民族团结的力量。“我们村的汉族和土家族小伙子们每年正月里一起舞狮子,这样的活动成为了民族团结的象征。”她说。
村支书还介绍了村里两个易地搬迁社区的情况。30多户苗族家庭搬到这里,政府引进的企业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一位搬迁户表示:“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日子踏实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实践,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民族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调研团队在走访中,见证了恩施市从热气腾腾的早餐摊到历史悠久的百年古寨,民族融合在这座城市并没有通过口号表达,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实践展现出来。正如那碗油茶汤,茶叶、炒米、腊肉的相互融合,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味道,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的美好景象。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深入了解了民族融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结果将为未来的民族融合工作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恩施市的成功经验表明,在民族政策的推动下,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限于传统的文化领域,也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通讯员:韩馥聪陈洁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