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传媒学院“青禾筑梦团”三下乡实践:青春力量扎根乡土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河北传媒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青禾筑梦团”于6月29日至7月5日期间,深入石家庄市栾城区南留村开展了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深入调研为基、惠民服务为桥、直播助农为翼,与当地村民、村干部深度互动,在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实践中,团队以扎实行动践行青年使命,生动展现了青年学子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双向赋能的生动画卷。
锚定方向,筛选目标绘蓝图
6月25日至28日,“青禾筑梦团”成员围绕“乡村振兴促进团”主题方向,展开前期调研筹备。团队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析,明确将“乡村发展现状调研、特色资源推广、民生服务助力”作为核心任务,并结合区域特色、交通条件及乡村振兴成果,最终筛选出石家庄市栾城区南留村作为实践目的地,为后续实践奠定了清晰的行动框架。
深度对接,摸清南留村“前世今生”
6月29日在指导老师韩洋的带领下,“青禾筑梦团”成员与驻村第一书记、李队长围绕村庄发展议题展开深度座谈,围绕村史溯源、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三大核心议题,李队长生动讲述了南留村从古老村落形成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历程,那些承载着独特记忆的故事,让成员们对村庄的“根脉”有了初步认知。驻村第一书记则系统介绍了村庄的发展成果。昔日坑洼不平的土路如今已蜕变为平整宽阔的水泥路,街道整洁度与绿化覆盖率实现质的提升,“栾城集”区域品牌店铺落户南留村,210余个品类的特色商品在此集结;村里“四季有瓜果”的大棚采摘项目持续发力,有效激活乡村旅游市场热度,村史馆的建成让村民与游客得以触摸历史。针对未来规划的艺术街区、精品民宿等项目,团队成员与村干部深入探讨,为后续实践找准了发力点。
笔尖记录变迁,镜头捕捉肌理
7月1日,青禾筑梦团聚焦调研细节完善,精心准备针对村民与“栾城集”售货员的采访提纲,并与李队长、第一书记协调确定采访时间,确保调研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走进“栾城集”店铺,成员们提前熟悉富硒农产品、三苏土布等特色商品的背景信息,为后续推广积累素材。
7月2日,村史馆成为实践的“主战场”。成员们手持相机,细致拍摄馆内陈列的斑驳木质犁具、泛黄老照片、农耕器具等实物,系统记录村庄从贫困落后到逐步富裕的奋斗历程。在无向导的自主探索中,大家时而驻足凝视基层党建、产业转型的成果展示,时而低声交流感悟,在与历史的无声对话中,深刻理解了南留村发展的精神内核。
7月3日,团队启动“立体式环境调研”。地面小队用相机镜头捕捉白墙灰瓦的民居风情、街边小花园的生机盎然、文化广场的热闹场景,定格乡村环境整治的鲜活成果;无人机团队则通过高空航拍,清晰呈现村庄“民居区—产业区—休闲区”的整体布局,富硒农产品基地、采摘园与规划中的艺术街区、精品民宿地块的区位关系一目了然,为分析乡村空间规划提供了直观影像资料。
温情联结民心,专业助力推广
7月4日,实践活动进入“服务+推广”双轨并行阶段。清晨7时30分,成员们带着专业摄影设备,为村内老人免费拍摄照片。镜头前,老人们换上珍藏的新衣,绽放出朴实笑容,志愿者们耐心引导姿势,用光影定格下一个个温暖瞬间。
10时30分,团队对驻村第一书记和选调生进行专题采访。第一书记详解村内发展的“成绩单”,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培育,每项成果背后的心血令人动容;选调生则深度解读村史馆陈列画像与工具的历史背景,结合自身基层工作经历,为大学生送上“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经验与祝福,成员们也分享了投身乡村振兴的青春期待,现场互动热烈。
团队还开展了两场助农直播。上午与下午,成员们化身“乡村主播”,在镜头前生动介绍南留村的风土人情、“栾城集”特色商品及采摘旅游项目,与网友实时互动答疑,既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也让更多人知晓了南留村的魅力。
影像传递感动,光影点亮夏夜
7月5日,三下乡实践迎来暖心收尾。团队将前一天拍摄的老人照片精心洗印,逐户送到老人手中。接过照片的老人们仔细端详,惊喜与感动溢于言表,一位奶奶紧拉队员的手连声道谢:“这照片拍得真好,比家里的老相册还珍贵!”
夜幕降临,7时30分过后,文化广场上光影闪烁,团队为村民播放公益电影《新九品芝麻官》。诙谐的剧情让广场上笑声阵阵,扶老携幼的村民们在夏夜的微风中共享欢乐,这份来自青春团队的陪伴,为南留村增添了别样的温情。
从前期筹备筛选到后期深耕实践,“青禾筑梦团”以脚步丈量南留村的乡土肌理,用镜头定格乡村振兴的鲜活变迁,用服务传递青年一代的赤诚担当。此次三下乡调研实践虽暂告一段落,但团队与南留村的情谊纽带已然系牢。展望未来,成员们将持续梳理实践成果,依托传媒专业优势为村庄宣传推广赋能,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持续迸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