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从眉山到红河:川农学子用脚步丈量资助温情

2025-08-21 12:2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夏日炎炎,却挡不住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权心权意”暑期资助走访团的热忱。他们先后走进眉山、雅安以及云南红河等地的困难学生家庭,不仅带去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更用真情实感温暖了一个个家庭,让教育的关怀跨越地域与民族,在蝉鸣与山野间传递。

眉山雅安行:烟火气里的双向感动

8月5日,实践团首站来到眉山市东坡区象耳幼儿园附近的受助同学家。不大的房间里,家具简单却摆放整齐,团队成员同受助学生及其家长像许久未见的朋友般围坐聊天。走访团成员认真倾听受访同学的生活情况,负责政策宣传的同学用通俗语言,详细讲解了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及专项奖学金等政策。“这些政策就像及时雨,能大大减轻家里的负担。”受资助同学家长感慨地道出了政策带来的实惠以及的带给他们真正的帮助。

图为团队成员与被被资助学生交流

8月6日,走访团来到雅安市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双坪村。推开受访同学家的木门,古朴的木质家具与颇具民族特色的装饰画映入眼帘,满是生活气息。受访同学的父亲是位朴实汉子,常年在外务工以维持生计,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说起孩子满是愧疚:“孩子很懂事,学习也努力,就是我们没能力给他更好的条件。”随后,走访团成员耐心讲解各项资助政策,确保家长清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以及助学贷款的申请条件和流程。临走时,家长塞给成员们一袋自己种的小番茄:“酸酸甜甜的,像你们带来的这些消息一样。”他轻声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被帮助的人’,今天才发现,学校一直在记挂着我们,不是冷冰冰的表格,是真的有人走这么远来看我们。”

图为团队成员与被资助学生家长交流

从眉山巷陌到藏彝乡野,这场走访诠释了双向奔赴的关怀与感恩。走访团本是传递政策,却被困难家庭的坚韧打动,被“再难也要供娃读书”的执着暖心。“精准资助”不再是纸上词语,变成了看得见的笑脸、卸得下的愁绪与生得起的希望。

云南红河行:山路间的淳朴约定与希望播种

2025年8月10日,走访团从云南曲靖启程,历经4小时跋涉抵达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启又一段温情之旅。

清晨的阳光洒在蜿蜒山路上,成员们带着水果和牛奶前往新海资村。李同学的家长早已在村口等候:“怕你们找不到路。”走进李同学家,朴实的农家庭院暖意融融,家长拿出水果招待,还执意要煮面条,这份淳朴在成员们的真诚推脱下,化作围坐交谈的真诚氛围。

图为李同学家长用水果招待团队成员

交流中,走访团成员了解到李同学家以种植、售卖杨梅为生,家中有读四年级的妹妹,近期外公生病住院,外婆搬来照料,增加的医疗开支让本不宽裕的生活更显拮据。但困境中的李同学很坚韧:“入学前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入学后又拿到国家助学金,非常感恩国家和学校的政策,减轻了家庭负担。”

团队成员针对其家庭情况,详细拆解了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的申请流程、覆盖范围及后续支持,从学费减免到生活补助,从贷款优惠到勤工俭学机会,勾勒出清晰的“求学无忧”之路,并鼓励李同学以知识改变命运。

图为团队成员讲解资助政策

此次走访不仅送去物资,更建立了长期帮扶联系。成员们认真记录家庭困境与需求,计划结合学校资源与政策定制个性化帮扶方案,确保资助精准落地。

教育温度:在牵挂与行动中传递

无论是眉山、雅安的走访,还是云南红河的行程,都践行着“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初心。这些走访不仅是政策的宣讲,更是情感的交流,让“资助育人”的内涵愈发深刻。

未来,讲过的政策会继续生根,许下的承诺会一一兑现。四川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将持续把关怀送到更多需要的地方,让教育公平的种子在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陪着逐梦的孩子把坎坷走成通途,让每一份努力都被温柔接住。(肖锦心 陈柳 张紫涵)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