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裁春承古韵,银灯透影越千年 方寸光影传非遗,謇影流芳跨山海——南通职业大学“江海謇影流芳”非遗宣传队志愿纪实
当通派皮影的刻刀与贵州蜡染的蜡刀在黔地案头相触,两种承载千年文脉的非遗技艺,便在1500公里的山海跨越中,开启了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庄重对话。南通职业大学“江海謇影流芳”非遗宣传队以青春之力为桥,携通派皮影的古韵与张謇精神的星火,在贵州大地深耕非遗互鉴之路,让天然染料的草木香浸润皮影的光影,让南通文化的基因融入蜡染的蓝白,终成一曲跨越山海的文脉长歌。
“皮影国粹,好戏开场”——图为南通职业大学“江海謇影流芳”团队拍摄记录场景
一、黔地初遇:蜡染图腾里的文化共鸣
贵州蜡染研发中心的宣讲室里,日光透过窗棂落在通派皮影人物与蜡染布上,一场跨越地域的非遗对话正庄重展开。宣传队与杨老师就皮影艺术及南通文化和贵州蜡染艺术进行了主题宣讲与文化交流,在交流中对蜡染天然染料应用于皮影染色问题引发了探讨,“你们以刀传情,我们以蜡记事。贵州的天然染料是时光与草木的契约。皮影固色难?或许能在这草木香里找答案。”杨老师细细感受宣传队带来的皮影人物的镂空技艺说道。马老师则指着墙上的蜡染纹样补充:“南通的濠河波光、狼山叠翠,若化作蜡染的冰裂纹,与皮影的光影相映,定能让两地文脉在布上共生。”
图为蜡染艺术家杨老师感受通派皮影镂空工艺
二、实验室里的跨界突破:让皮影染上大山的颜色
贵州蜡染——鸽子花开研发中心实验室的展台上,板蓝根的靛蓝、茜草的绯红、栀子的明黄,在陶盏中沉淀着自然的馈赠。“传统皮影染色,要么依赖化工颜料失了古韵,要么用天然染料却固色难、显影弱。”杨老师触摸着着志愿者带来的皮影样品感受着皮影镂空的细腻说到:“蜡染的天然染料要‘驯服’皮影,得闯两关:一是让色素‘抓牢’皮面,二是让光影透过时层次分明。”
十日夜的反复试验,成了两种非遗的对话场。宣传队与蜡染艺术家杨老师和马老师以现代化工染料与蜡染天然染料在皮影染色上做了比照组试验,当第一块融合蜡染技术的皮影在银灯下亮起,所有人屏息凝视:皮影以靛蓝为底,经桑树皮液预处理后,染料牢牢附着,灯光透过时,蓝得沉静而通透,天然染料染色的皮影不仅与现代化工染色的皮影别无二致,反而更现独特底蕴。“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杨老师轻抚皮影,“是让皮影有了蜡染的‘魂’,让蜡染的颜色懂了光影的‘语’。”
图为皮影染色对照试验效果评估
三、文创里的山海志:让两地文脉共同流转
技术的突破,终要落地成可触摸的文化载体。宣传队与研发中心联手,以“南通文化+贵州蜡染”为核,让跨界创新在文创作品中绽放。
宣传队与研发中心深研“实用即传承”的理念,将通派皮影的灵动与蜡染的温润熔铸于生活器物:以小桌布承载活化的皮影人物,让动态之美融入起居;以便携小丝巾浓缩张謇精神与南通地标,让山海之韵可随身影行。每一件作品,都是蜡染与皮影的对话,是文化与生活的相拥。
图为融合文创作品样稿
“影动江海”蜡染小桌布,以半米见方的布面,让皮影人物“活”在日常。桌布中央是活化的皮影人像:以活化皮影的卡通形象与蜡染艺术结合,蜡染时特意让蜡层沿刻痕自然晕开,染后成深浅交错的靛蓝波纹,似有步履移动的动感;袖口与裙摆的镂空处用细蜡线勾勒,染色后留作清白,光影下如衣袂翻飞当茶汤洒在布上,浸润的靛蓝晕染开来,倒像皮影人物踏浪而行,让寻常餐桌也成了文化流转的舞台。
“謇影寄情”款蜡染小丝巾,则以尺余方巾的精巧,将张謇精神与南通地标凝于方寸,方便游人随身携带。人物刻画突出“明眸寄志”,中心是张謇人物像:蜡刀细刻的眉眼间,特意让瞳仁处的蜡层厚于周围,染色后形成深靛蓝的“眼底”,边缘留一道极细的蜡线未染,化作“眸光”,那深邃的注视里,似藏着“教育救国”的忧思与“实业兴邦”的笃定
“山海共生”款丝巾更显巧思:狼山的山体以粗蜡线勾勒,内部填以细碎的蜡点,染后成斑驳的靛蓝,似岩层肌理;濠河的水纹则用细蜡线盘绕,染后成流畅的浅蓝,与山体的厚重形成刚柔相济的对比,恰似先贤精神与故土山水的永恒对话。
四、山海为证:非遗传承的新程
山海不远,文脉永续。当通派皮影的银灯再亮时,光影里定有贵州蜡染的靛蓝在流转——那是两种文化的承诺,更是非遗向未来的宣言。
正如队长在总结中所说:“我们不是非遗的拯救者,而是连接器——连接传统与现代,让老手艺有新模样;连接地域与地域,让不同文化互滋养;连接传承人与大众,让非遗走进生活场。”
图为宣传队员与蜡染艺术家们合影留念
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坚守,而是代际接力的创新,是地域对话的共生。通派皮影与贵州蜡染的相遇,张謇精神与非遗技艺的融合,展现了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气度。
未来,宣传队计划与蜡染传承人一起将天然染料技术进一步优化,编写《通派皮影天然染料应用手册》,推广至更多皮影传承人;联合南通与贵州的学校开展“非遗互学”课程,让两地学生共学皮影与蜡染;搭建长期交流平台,促进南通蓝印花布、通派皮影与贵州蜡染、扎染的常态化合作……
因为他们相信:只要青年接力,创新不止,非遗的光影就会永远明亮,文脉的芬芳就会跨越山海,永续流传。这,既是对传统的承诺,也是对未来的期许。(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