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农注入动能,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暑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星火接力,力筑乡兴”科技支农实践团,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和卢龙县开展实践活动,以专业知识为乡村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实践团抵达昌黎县贾庄村,聚焦花生品种改良与病虫害防治。成员们深入花生种植基地,通过测量株高、计数虫孔密度、观察幼虫轨迹等方式,评估不同品种受虫害程度,还与农户交流种植细节,记录传统品种的种植年限、产量及虫害周期。杨敏老师针对虫害问题,提出改良有机土壤、利用虫情信息自动采集系统等方案,团队还采集土壤样本,为村民制定个性化种植方案。

在试验田里,改良剂与沙化土壤的融合程度正被仔细记录。他们走访土壤改良试验田、农资服务站、土壤检测流动实验室及改良剂生产企业,结合专业特长提供定制化土壤改良方案,将针对沙化、盐碱化土壤的改良剂通过校村合作、企农对接推向田间。同时明确以试验田为教育基础、服务站为推广平台、合作企业为转化基地的产学研模式,助力技术本土化适配与人才培养,成员们还参与“土壤改良监测点”的跟踪检测工作。

午后的阳光渐烈,我们来到卢龙县中薯集团的大棚,关注甘薯种苗培育。基地按功能分为淀粉型与鲜食型板块,淀粉型的“腾飞1号”“济薯25”等品种因高淀粉、高亩产、强抗病性广受认可,鲜食型的“烟薯25”等品种满足市场多样需求,而基地80%以上资源倾斜于淀粉型种苗,成员们还了解到两类种苗培育方式的差异。

实践团深入中薯集团,聚焦薯类产业痛点。在田间,他们观察到甘薯可能受病毒病和茎腐病影响,采集样本并记录症状,结合老农经验分析多雨天气与病害的关联;在温室,了解到集团通过攻克茎尖剥离等技术,在无菌环境中培育脱毒苗,并建立全流程质量管控。

此次实践,团队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结合,为当地农业带来新思路与技术,也让成员深化了专业认知,培养了服务“三农”的情怀与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