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城市更新新实践,马鞍社区交出基层治理答卷
近年来,成都市金牛区马鞍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实施“小院并大院”老旧院落改造模式,探索形成三级联动治理机制,成功实现了从“空间共同体”到“情感共同体”再到“治理共同体”的转变,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生动实践和有益经验。
改造后的马东大院,1400余户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物业费收缴率从零提升至60%,投诉量大幅下降,居民满意度达到95%以上,成为城市更新和基层治理创新的典型样板。
党建引领破难题 空间融合促和谐
马东大院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由24栋居民楼组成,建成40余年来见证了成都市的发展变迁。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院落管理长期处于“散、乱、差”状态,下水管网堵塞、停车位紧张、公共设施年久失修等问题突出,居民生活品质逐年下降,群众反映强烈。
面对这一民生难题,马鞍社区党委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性提出“小院并大院”工作思路,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老旧院落改造工作。
2023年4月,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凝聚群众共识的基础上,马鞍社区拆除了1000余米围墙、撤除8个门卫室,彻底打通了院落之间的物理屏障。不仅促进了公共资源的集约利用,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居民和谐互动,深化了邻里守望相助氛围。
改革推进过程中,社区党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主动化解矛盾,解决居民后顾之忧。在拆除门卫室过程中,对一位80岁的门卫老人,社区党委积极协调,帮助其家庭办理租房补贴;对守车棚的中年人,通过多方联系实现换岗位再就业。
“每一次创新都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党建引领下,充分听取群众心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马鞍社区党委书记表示,拆除围墙、打通物理屏障是推动社区从“空间融合”到“情感融合”的关键一步,有力推动了社区与居民的上下互动、左右相融。
三维治理显成效 党建引领聚合力
在推进城市老旧片区改造过程中,如何形成各层级有效联动至关重要。马鞍社区党委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基础、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通过党组织统筹协调,实现了各治理主体的有效联动。
强化党建引领,汇聚发展合力。马鞍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将分散的难点、重点、堵点进行科学研判、系统思考、逐点解决。在改造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缴纳维修基金,主动配合违建拆除,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此外,社区党委创新建立“党员微网格”管理模式,将1400余户居民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门党员负责人,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突出群众主体,推进居民自治。马东大院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11名院落骨干,组建了居民自治组织。自治组织既是居民的代言人,也是改造工作的推动者。在社区雨棚安装等项目中,自治组织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深入走访、耐心沟通,有效凝聚了居民共识。推动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形成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格局。
引入专业服务,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公开招标,马东大院引入了专业物业公司,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自治组织继续发挥监督、桥梁作用,形成了“自治监督+物业服务”的创新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得到了居民的高度认可,满意度显著提升,投诉量大幅下降。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到马东大院事务中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经过综合改造,马东大院发生了显著变化:道路畅通了,车辆有位可停了,花草点缀其中,物业服务随叫随到,居民也更愿意主动参与院落治理。
改造成效显著 经验值得推广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更新不仅是一场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一次治理理念的革新。从各院落独立、居民生活在封闭小天地,到实现“自发治理”,马东大院探索出了一条基层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
只有坚持党建引领这一“总开关”,构建街道统筹、社区主导、院落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才能真正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物理空间的整合到治理体系的重塑,从基层组织的创新到服务模式的升级,马东大院形成了有创新、可复制、能推广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这份答卷不仅让1400余户居民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更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