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担当作为,激发基层内生动力
基层是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最后一米”。四川作为基层治理的主战场,唯有以钉钉子精神,切实把基层从文山会海、强制留痕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激发基层内生动力,方能以“轻装上阵”之姿助力基层治理迈向新台阶。
健全职责清单,明晰权责边界。要明晰权责关系,动态完善乡镇(街道)属地事项、法定事项和赋权事项“三张清单”,不得擅自下放清单外事项,对已下放的事项进行清理规范。建立乡镇(街道)对县(区)直部门派驻机构人员实行统一指挥、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基层权责利更加统一。建立容错机制,激发干事热情。探索制定容错清单,激励有能力、有想法、肯实干的基层干部勇于探索、大胆尝试,打造干事创业的优质生态。强化监督问责,确保落地见效。
优化走访调研,提升工作效能。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调研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调研日程安排表,避免各级各部门扎堆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调研。建立干部调研“白名单+预约制”,实现“干部多跑腿、群众少折腾”。精简文风会风,破除文山会海。严格控制各部门的会议数量,统筹整合各类别专题会议,精准规划参会人员。整合政务APP,破除数字枷锁,开展专项整治,建立政务APP“准入清单”,让干部回归田间地头办实事。
要发挥考核风向标作用,引导广大干部树立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的观念,在各自岗位上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利民惠民为民之事。整合各级各部门相关考核事项,避免类似指标重复化考核。统筹各行业部门督查检查考核,分类分层科学设置考核项目,将年度考核、政治素质专项考察、班子运行调研等“多考合一”,做到“下一次乡、查多项事”,既考显绩又考潜绩,既考人又考事。优化考评体系,科学设置指标。完善考核的具体细则,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力求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体现差异化考核要求,相关考核结果应当适时适地反馈到基层,以便更好总结经验和改进基层工作。
站在新起点,当以机制革新破桎梏、细化举措提效能、优化考评明方向,让川蜀大地每一寸土地都迸发干事创业的蓬勃活力!(左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