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智慧网格”,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网格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哨”。随着时代发展,传统“脚底板+笔记本”的网格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和治理精细化要求。深化网格管理,不是简单地“划格子、定人头”,而是要以“智慧化”为笔、以“精细化”为墨,让这张“网”更有温度、更有效率、更有力量,真正成为兜住民生、兜住民心的“安全网”。
深化网格管理,要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过去,居民办事可能要跑多个部门,网格员收集信息靠手写、汇总靠人工,效率低还易出错。如今,不少地方给网格员配上“智慧终端”:扫码就能登记流动人口信息,线上就能上报安全隐患,后台一键流转给相关部门,问题解决后群众还能在线评价。这种“数字化网格”,打破了信息壁垒,让“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从口号变成现实。比如独居老人的“一键呼叫”直通网格员手机,商户的消防隐患照片上传后两小时就有人上门整改,数据的“加速度”带来了服务的“高效率”,也让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深化网格管理,要让“多元力量”共撑“一张大网”。网格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单靠网格员“单打独斗”远远不够。有的社区推动“网格+物业+志愿者”联动,小区里的矛盾纠纷,网格员牵头、物业配合、热心居民参与,调解效率大幅提升;有的乡村探索“网格+合作社+乡贤”模式,政策宣传、农技指导、矛盾化解一揽子解决。这张“网”里,既有穿制服的民警、戴红袖章的志愿者,也有懂技术的“土专家”、有威望的老党员,多元力量在网格里“拧成一股绳”,让治理从“被动应对”变成“主动服务”,从“政府独奏”变成“群众合唱”。
深化网格管理,要让“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网格管理的核心是“人”,关键在“细”。群众的需求从来不是“大而全”,而是“小而实”:可能是楼道灯坏了需要维修,可能是低保申请不知找谁,可能是对新政策想找个人问问。优秀的网格员,能记住辖区每一户的特殊情况,能在群众开口前就发现需求。有的网格员制作“便民联系卡”,上面印着自己的电话和服务清单,群众说“有困难,找网格”比打114还管用;有的地方把网格划得更细,甚至一个楼栋就是一个“微网格”,让服务精准到“家门口”。这种“绣花式”管理,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网格不仅是治理的“单元”,更是温暖的“驿站”。
基层治理的“网”,织得越密,群众的心就贴得越近;运转得越顺,社会的根基就扎得越牢。深化网格管理,说到底是为了让群众生活更安心、更舒心。当智慧赋能让网格更“聪明”,当多元参与让网格更“有力”,当精细服务让网格更“温暖”,这张遍布城乡的“大网”,必将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坚实底座,兜住万千民生,网住万家幸福。(杨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