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答好四川文旅融合“高分卷”
着力打造“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文旅新格局,促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新思路是各地积极推进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的有力举措。聚焦文旅业态、品牌、服务多措并举,把“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对答好四川文旅深度融合的“高分卷”至关重要。
串点引线,筑牢“集群化”文旅业态“矩阵”。打造集群化文旅融合“矩阵”,是做强文旅产业的“基本盘”,需实现省有亮点、市州有看点、县区有玩点,让游客“动心而来、尽兴而归”。一是培育国际化旅游集群。以九寨沟、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世界级景区为核心,串联周边精品景点,打造“一条线路、一串风景”的旅游带。引育高能级链主企业,推动景区一体化运营管理,在“优中培优”的同时,辐射带动文旅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文旅资源集群。二是活化本土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将川剧变脸、蜀绣、羌绣等非遗技艺融入景区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文化魅力;深度挖掘红军长征在川遗迹,打造“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红色旅游线路,实现红色教育与旅游体验的融合。同时,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联动,让藏寨羌碉、田园风光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增长点。三是打造特色康养集群。立足“五区共兴”布局,推动“文农旅商体教康”融合发展。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依托九寨沟、黄龙等生态资源,打造藏羌彝“农家乐”康养带,唱响“天下九寨沟·大美阿坝州”品牌;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都市近郊康养、中医药疗养等业态,满足不同群体的康养需求,让“康养四川”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名片。
精准精细,做优“人性化”文旅服务“后勤”。文旅融合既要靠“硬件”吸引人,更要靠“软件”留住人。打造科学、便捷、暖心的服务体系,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一是织密“快旅漫游”交通网。“要想游得畅,先让路通畅”,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立体交通网络:推进景区直通车全域覆盖,实现“机场—景区—民宿”无缝衔接;升级山区旅游公路,在险段增设防护设施和观景台;利用高铁“公交化”优势,推出“一票通”旅游专线,让游客“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二是建强“用心用情”服务团队。培育高素质文旅从业者队伍,开展双语服务、应急处置等技能培训,让导游会讲“四川故事”、服务员能解“游客难题”。在景区设立“微笑服务岗”,提供行李寄存、母婴室等便民服务,用细节传递温暖,让游客感受到“来了就是一家人”的亲切。三是筑牢“放心畅游”保障网。健全文旅法规体系,对“黑导游”“价格欺诈”等乱象“零容忍”,通过“明察暗访+游客评价”强化监管;完善旅游保险和应急机制,在景区配备医疗点和救援设备,提前做好地质灾害预警,让游客“玩得开心、游得安心”。
因地制宜,擦亮“特色化”文旅产业“靓度”。文旅融合既要“酒香”,更要“吆喝”。抓好品牌塑造与宣传推广,才能让四川文旅走向世界。一是打造“川字号”特色品牌。放大川剧、川茶、川菜等“川字号”优势,推动“文化+产品”融合:推出川剧元素文创产品、“四川味道”美食礼盒,让游客“把四川带走”;培育“蜀绣小镇”“白酒金三角”等特色文旅IP,让“川味”成为独特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办好“川风格”特色活动。借力西博会、糖酒会等平台,举办巴蜀文化旅游节、三星堆国际文化论坛等活动,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出“李白故里诗歌会”等名人IP活动,联动夜间演艺、低空游览等业态,带动“票根经济”“体验经济”增长。三是用好“新媒体”传播矩阵。发挥“丁真现象”“甘孜文旅局长代言”等成功经验,组建专业宣传团队,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推出“四川100个必去打卡地”“非遗传承人vlog”等内容;鼓励游客分享“四川游记”,形成“官方宣传+民间传播”的合力,让“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名片更加闪亮。
文旅融合是一场“大考”,考验着资源整合的智慧、服务品质的温度、品牌塑造的能力。四川通过集群化布局、人性化服务、特色化推广,正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随着各项举措落地,必将答好文旅融合的“高分卷”,让四川成为国内外游客心中“来了就不想走”的文旅胜地。(何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