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盛走出“节气经济”发展新路径
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与药食同源智慧,正通过科技创新与消费升级的“双轮驱动”,在重庆万盛焕发出“节气经济市场”的新活力。这场传统与现代的深度碰撞,不仅重构着居民健康消费的新范式,更塑造着文化IP产业化的新路径。
活动解码:让节气养生“活”在市井烟火中
8月17日,一场以“二十四节气+药食同源”为核心的文化IP创新活动在万盛经开区黑山谷拉开帷幕,200余名医务人员化身“二十四节气养生讲解员”,现场解读二十四节气传统习俗。“竖蛋游戏”不再是简单的春日趣味挑战——医务人员结合春分“阴阳平衡”的节气特点,现场讲解鸡蛋与人体健康的关联,引导参与市民理解“春养肝”的养生逻辑;在立夏展区前,30余名市民正围在操作台边,用万盛本地产的山楂、荷叶、陈皮等食材搭配“降脂减肥代茶饮”“酸梅汤”……来自重庆主城的90后游客李女士一边用电子秤称量药材,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原来陈皮要选三年陈的,荷叶还分干鲜两种用法,回家就能给爸妈泡起来!”她举起刚完成的茶饮包笑着说,“这种把节气养生知识‘装进口袋’的方式,比看养生文章实用多了。”现场不少参与者表示,通过亲手调配茶饮,不仅学会了根据季节调整饮食,更感受到传统养生文化“接地气”的魅力。这场融合二十四节气智慧与药食同源理念的活动,吸引近万名市民参与。
产业破局:从“舌尖”到“产业”的价值跃迁
“这款红枣桂圆枸杞元气茶,我们改良了三次配方。”万盛中医院院长张云庆表示,针对现代人群常见的“久坐气血瘀滞、熬夜肝阴不足、高糖饮食导致湿浊内生”等亚健康问题,精准调整方剂比例,实现“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的现代养生需求,成为群众日常调理的“口袋养生茶”。在药食同源体验区域,20种融合地方特色的药膳产品组成“味觉长廊”,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依托成渝大健康协同发展战略,万盛正构建“三链融合”的产业生态,产业端标准化,万盛经开区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及气候,充分利用林下等非耕地资源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该区种植有枳壳、淫羊霍、粉防己、百部、石菖蒲、芍药等19个品种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12亩。加工端智能化,万盛本土制药企业多普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本地夏枯草、菊花等药材研发的“山楂降压袋泡茶”,单品年销量额突破1亿元。消费端场景化,万盛中医院推出“二十四节气疗养套餐”,涵盖代茶饮、药膳汤、药枕、面膜、足浴方等30余种产品,结合黑山谷本土药材与时令食材,打造沉浸式养生体验场景,吸引了众多客游和居民体验,年服务量超2万人次。
生态构建:全域协同的健康治理创新
从健康集市的“接地气”到产业集群的“高站位”,万盛正以“二十四节气+药食同源”为支点,书写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新样本。“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挖掘二十四节气与药食同源的文化内涵,持续打造‘节气养生’系列产品,带动生物医药、药膳产品研发和康养产业发展,通过‘文旅+康养’融合模式,形成‘养生产品产业化、健康服务品牌化’的发展闭环,让传统智慧在现代生活中持续焕发新生。”万盛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维军介绍道。据悉,万盛经开区已开发“节气养生”配方30余组,通过健康集市、社区义诊等场景推广二十四节气和药食同源知识超100余场,覆盖群众2.3万人次。(刘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