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风沙线上筑绿人

2025-08-20 12:5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风沙再大,也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草原深处,中交一公局华中公司三北林草修复项目建设者们顶着风沙,争分夺秒推进补植作业。

项目施工范围正是国家“三北工程”黄河几字湾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常年受沙尘肆虐,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项目团队在此开展退化林补植、草原系统修复等生态治理工作,通过科学干预遏制沙化扩张,提升区域植被覆盖度,改善脆弱生态环境,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构筑屏障。但就在这片被风沙反复撕扯的土地上,他们仅用45天就完成了24万亩重度退化林的补植任务,这片面积相当于北京密云水库那么大,同时开启了110万亩退化草原的系统修复工程。

自今年4月项目启动以来,项目团队就面临着双重倒计时:一方面必须抓住5月底前的苗木生长黄金期,另一方面要在牧区转场季前取得牧民支持,包括对施工区域暂时禁牧、允许作业人员和设备进入草场、配合调整转场路线等,确保生态修复工作能顺利开展。对于以建筑工程见长的项目团队来说,生态修复是个全新领域。项目负责人武海军带着大家白天跑现场、晚上学技术,迅速组建起由林草专家、当地向导和施工骨干组成的攻坚小组,在136万亩的草原上拉开了修复大战的序幕。

项目地处游牧民族聚居带,横跨7个民族村镇,语言不通、习俗各异成为第一道难关。起初,牧民们对补植工作不太理解:“草原每年也会自己恢复长草,为什么要禁牧种草?”面对疑问,项目团队邀请懂汉语、蒙语和当地方言的村镇干部一起入户,用牧民听得懂的方式讲解生态修复的长远意义。在巴音乌兰苏木,牧民巴特尔起初坚决拒签协议,直到看见试验区的草量比周边高出30%,才逐渐转变了态度。

了解到牧民担心禁牧影响收入,项目团队摸索出“以工代赈”的解决方案。他们优先雇佣300多名当地牧民参与补植,人均每天能有不少的收入。巴特尔就是第一批报名者之一,后面还带着全家加入了施工队。“既能赚钱又能保护自己的草场,这样的好事谁不干?”他这样告诉牧民们。

既要保生态又要护民生,项目团队坚决实行精准施工的理念,在施工中严格划定机械禁行区,对核心草原采用马队驮运树苗,远距离运输则通过无人机勘测最优路线。在桑根达来嘎查,他们发现传统打坑机碾压草场严重,连夜改造出履带式轻型设备,使草皮损伤率降低70%。这种“科技+土办法”的组合拳,让补植效率提升40%以上。

苗木成活率是生态修复的生命线。项目党支部书记郝明带着党员突击队,建立了三级质量管控体系:在苗源地设立驻点检测站,运输途中配备移动实验室,栽植现场实施“一苗一检”制度。他们还创新实施“双师带徒”模式,由林草专家和老师傅共同指导“深坑浅埋、围堰蓄水”等10项工艺。在东达乌素嘎查的示范点,梭梭苗成活率从最初的60%提升至80%,成为牧民们争相参观的“样板田”。

经过45天昼夜奋战和后续60天精心养护,截至7月底,项目不仅圆满完成24万亩退化林补植,草原修复任务也完成40%。当地护边员莫日更抚摸着新生的草芽感慨道:“往年这时候风沙能把蒙古包埋了,今年连晾在外面的奶豆腐都没落灰。”监测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变化:项目区风速同比降低了34%,地表植被覆盖度提高了20%。

如今,这支平均年龄30出头的年轻团队仍在续写着中交人的筑绿故事。他们创新研发的“上层灌木挡风、下层草本固沙”固沙技术正在112万亩草原上推广,无人机巡护系统每天自动采集20万组生态数据。在最新修复的草场上,已有狐狸、沙鸡等7种野生动物重现踪迹,让“中交绿”不仅扎根在北疆大地,更编织起生生不息的生态网络。(孔德吉、郝明)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