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田野之约:高校学子用科技守护“天府粮仓”
盛夏时节,成都市东部新区的田野上活跃着一群年轻身影。由21名高校师生组成的“‘耕’复青年守,‘地’以科技丰”实践团队,在这里开展了为期15天的“天府粮仓”科技助农实践活动。这支以研究生为主体的队伍,带着专业知识与科研热情,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此次实践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粮食安全要求,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三农”工作一号文件中“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精神为指引,聚焦“天府粮仓”建设核心命题。团队在前期寒假实践基础上,与成都市东部新区应急局乡村处深度联动,构建起“实地调研—科学评估—方案献策—科普推广”的闭环工作模式。
实践中,队员们兵分多路展开“拉网式”调研。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苏琳琳带领小队,手持专业仪器深入稻田,细致测量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本科生何佳佳、侯婷等则走村入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农户交流,记录耕地利用中的实际难题;另有队员与东部新区应急局工作人员座谈,系统梳理当地耕地质量建设的政策举措与现存瓶颈。15天里,团队足迹遍布新区所有乡县,完成87个耕地点位的数据采集,积累有效信息3000余条。
“科技是我们的‘利器’。”团队队长淡现介绍,队员们将实地数据与寒假实践的历史资料整合,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精准分析耕地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引入LCA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追溯耕地质量演变的全过程,为问题诊断提供科学支撑。针对发现的土壤肥力不均等问题,团队结合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初步形成了包括秸秆还田优化、测土配方施肥等在内的改良方案。
实践不止于调研,更在于知识的传播。队员们化身“科普宣传员”,在田间地头开设“微课堂”,向农户讲解耕地保护制度与科学种植技术。
安全是实践的前提。团队制定了严格的保障措施:设立安全领导小组,实行统一出行、定时报备制度;提前勘察路线与点位,根据成员专业特长分配任务;为全体人员购买保险,确保实践活动平稳推进。指导教师杨刚教授表示:“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实践育人的核心目标。”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队员蔡晓梅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此次活动不仅为东部新区提供了详实的耕地质量评估报告与12项可行性建议,更让学子们深刻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内涵。下一步,团队将持续跟进实践成果转化,让青春智慧在守护“天府粮仓”的征程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杜蕴瑶 淡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