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监管到多元共治四川纳溪应急管理执法改革筑牢安全基石
八年磨一剑,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应急管理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执法改革,全区事故起数从2018年26起降至2024年11起。这场持续深化的变革,不仅重构了应急执法体系,更完成了从“被动应对风险”到“主动防控隐患”的根本性转变,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安全基石。
精准监管:破壁融合激活执法效能
今年4月,纳溪区大渡口镇安监员日常巡查时,发现汉基农牧公司涉嫌存在粉尘涉爆作业重大安全隐患。通过“镇街吹哨、中队攻坚”联动机制,城区中队第一时间联合专家团队赶赴现场。
“除尘系统一、二、三级沉降室采用重力沉降室除尘,2处有限空间未进行辨识、未建立有限空间安全管理账......”。
此次联合检查共排查出6项安全隐患,其中3项重大隐患。最终,通过多部门协同处置,隐患在48小时内得到有效管控。
这样的精准指导,得益于纳溪区创新构建的“一企一册”分级监管体系。该体系将全区51家重点企业纳入动态名录库,针对高风险企业实施“中队主导、镇街参与”的深度检查模式,对小微企业则采取“镇街预警、中队指导”的轻量化监管方式,实现监管资源的最优配置。
改革的关键在于打破部门壁垒。除整合区、镇街两级执法力量外,通过“一泸检查”平台,组建区级跨部门联合检查组,不断优化涉企行政检查,切实减少对企业的打扰,让企业更加专注于安全生产和正常经营,实现“进企业一次门、查多项事”。2025年,通过“一泸检查”平台整合检查42家次,开展跨部门联合检查29家次,检查频次缩减52%。
复合型专家带着执法队员深入企业,查摆日常执法中易忽视、难发现的隐患顽疾也是精准执法的重要方式。
“上周专家带我们发现0.1毫米裂缝,避免百万元损失”,某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专业赋能的实效。目前,这种“专家+执法”模式已推动84项隐蔽隐患整改,重大隐患判定准确率提升至98%。
柔性执法:刚柔相济优化营商环境
“七天的自查期救了企业!”某包装公司负责人对照《执法检查事前告知书》开展隐患自查后心有余悸。
2025年初,城区中队根据企业特性,定制专属检查方案并提前送达,该企业在自查中发现反应釜温度传感器失效,及时更换设备,成功规避了潜在的爆炸风险。这种“差异化方案+事前预警”模式推行后,企业自查隐患数量从26项跃升至42项,同比增长61%,主动防控意识显著增强。
“贵公司安全培训记录缺失不是孤立问题,反映的是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断层”,在执法反馈会上,副大队长唐方对照《根源性问题查纠清单》,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深入交流。这样的深度剖析,2025年已帮助80余名企业管理人员挖出管理根源。
更让企业暖心的是柔性机制——某包装厂因消防通道堵塞被查后,及时进行了隐患的整改并提交了整改报告。执法人员根据企业积极进行隐患整改,且未造成现实安全危害的实际情况,经集体讨论后,决定对该企业不予处罚,由执法大队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警示约谈。
“省下的五万元罚款,我们购置了自动喷淋系统,安全保障更扎实了”,该厂厂长坦言,这样的改革实现了执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数据显示,2025年全区隐患整改率达100%,11家首次违法企业通过主动整改免于处罚,涉企投诉量下降76%,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全民共治:多元联动筑牢安全防线
“手机震动提示奖金到账时,才意识到自己成了安全哨兵”,泸天化员工小张展示着企业内部举报平台记录——他因发现反应釜密封圈老化获奖千元。如今,这样的“全民吹哨”行动已累计收到15993条隐患报告,发放奖励56.78万元,整改隐患数量超过前三年总和,形成了“人人愿参与、人人能监督”的良好氛围。
“这套智能监管系统运行一年来,已精准定位隐患点127处,人工巡检效率提升70%”,在四川泸天化公司的中央控制室,19套化工装置的运行参数在电子屏上实时跳动。安全总监轻触屏幕,调出液氯储罐区的三维模型。
智能化监管系统,让安全管理变得“清晰可见”,同时获得减少岗位人力投入、全面排查隐患、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三线收益。
在永宁街道,发生一起燃气泄漏事件,得益于重大事故隐患学习大家风险辨识能力的提升,街道执法人员立即持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查找天然气泄漏点,为抢险赢得黄金半小时,避免了事故发生。
纳溪区在全市率先开展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竞赛,各镇(街道)、区级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干部和企业员工2000余人,积极参与到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学习中,切实提升安全监管人员的学习热情和精准查找隐患的能力。
“安全防线需要千万双眼睛共同守护”,纳溪区应急管理局局长秦宝表示,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这场执法改革不仅让事故率断崖式下降,更催生出“企业主动查隐患、员工争当吹哨人”的安全新生态——在长江畔的纳溪,每份整改报告都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平安答卷。(胡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