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非遗基因,绘就振兴画卷:永春白鹤拳——拳韵流芳,武魂兴乡
“中国有尚武之魂,故显刚健;有拳理之妙,谓之精。”武术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与精神的重要凝结,承载着一个地区或族群独特的身体哲学、技击智慧和文化记忆,在强身、育人、防身和文化认同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2025年7月泉州幼高专学前教育学院“非遗赋兴实践队”勇担文化使命,立足乡村振兴的时代沃土,肩负起激活与传扬非遗武术的责任,于新征程上走近永春白鹤拳,感悟永春白鹤拳,体会拳法背后蕴含的乡土智慧,开启一场非遗探秘之旅。
图为实践队员到达永春白鹤拳史馆
寻脉白鹤拳解码永春武魂的精神密码
“白鹤展翅,天下永春;蜚声寰宇,德馨五洲。”盛夏的永春五里古街,青石板路泛着岁月的光泽,骑楼古厝间飘来淡淡的茶香,泉州幼高专学前教育学院“非遗赋兴实践队”带着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踏上了探寻永春白鹤拳文化根脉的旅程。
实践队员漫步“永春白鹤拳史馆”的木栈道,指尖轻触展柜里的老照片---那是方七娘观白鹤展翅的传说定格,是历代传承人在晒谷场教拳的旧影;翻开泛黄的拳谱,墨迹虽淡,却依然能感受到“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招式奥秘;拿起传统兵器“鹤嘴棍”,木柄上的包浆诉说着岁月的温度,讲解员的话如在耳边:“这棍法取自白鹤啄击的力度,挥出去要像鹤翅展风,收回来要像鹤足点水——这就是永春人说的‘以形喻意’。”
这段传承三百余年的武脉,始于清康熙年间的永春方七娘。她融合少林拳法的刚健与白鹤的灵动,创造了这套“以武修德”的拳法,不仅成为闽南人“敢拼会赢”精神的载体,更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永春的文化名片。实践队长小林握着拳谱感慨:“原来每一招都有故事,每一式都藏着哲学——白鹤拳不仅是武术,更是永春人的‘精神密码’。”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了解永春白鹤拳历史
问拳白鹤韵解码侨乡武魂的精神根脉
鹤首昂时,气沉丹田凝铁骨;鹤翎展处,力透青砖化柔云。林师傅打白鹤拳时,身形似鹤掠枝,拳势如鹤喙啄击,动静间刚柔并济,将白鹤拳的灵动与劲道展现得淋漓尽致。衣袂翻飞间,少年们眉宇间尚带生涩,拳脚挥出时或有微颤,却咬牙与这僵拙角力,一遍遍耗着筋骨气力,汗水浸透了衣衫也浑然不觉。在五里古街非遗传承人林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从最基础的“马步冲拳”学起。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藏着“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的门道。“手腕要像白鹤展翅一样舒展,脚步要像生根一样稳。”林师傅一边示范,一边讲述白鹤拳“源于农耕、兴于侨乡”的历史——过去,侨乡子弟习武强身,守护家园;如今,白鹤拳已成为连接海内外闽南人的文化纽带,更成为五里古街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队员们从生涩到渐入佳境,在拳脚翻飞中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坚持,更感受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林师傅开设了专班,帮助许多孩子通过习武改变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希望把这份文化‘种’进年轻人心里,并能永春白鹤拳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为实践队员演练永春白鹤拳
越洋探鹤韵解码侨乡武魂的振兴密码
当天下午,一场跨越山海的“非遗之约”悄然发生——马来西亚游客团带着期待推门而入。他们围着展柜仔细端详清代拳谱,踮脚看墙上“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技法解说,在体验区比划着“白鹤展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白鹤拳”的发源地,大羽村素有“中国白鹤拳第一村”之称。作为国家级非遗发源地,大羽村的“武”与“文”早拧成了一股绳:拳师开专班教娃娃习武,用“沉肩坠肘”教出规矩;赛事奖杯引游客,用“鹤影”带火产业链。如今的五里古街,拳脚声里飘着茶香,赛场上跃动着国际面孔,村民的腰包鼓了,文化自信更足了。暮色漫上骑楼,远处又传来拳风破空声。实践队员们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碰撞着“幼教+白鹤拳”的新点子——从编幼儿拳操到讲鹤纹故事,想着法儿让这门老功夫以最稚趣的模样,住进孩子的心里。当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记忆”,而是融入烟火、带动发展的“活文化”;这不仅是一项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座城,用文化自信写下的“振兴答卷”。
白鹤焕新章:武学瑰宝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站在五里古街的百年骑楼下,远处传来清脆的拳脚破空声。这声音穿越三百年时光,从田间地头的自卫技艺,到国际舞台的文化符号,再到撬动经济的产业引擎,白鹤拳正以它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永春故事。永春县大羽村依托绿水青山优势,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弘扬白鹤拳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华丽转身,村民收入稳步增长,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当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生活的烟火、带动发展的活水;这不仅是一项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座城市在文化自信中走向繁荣的生动实践。(陈秋平、方层层、黄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