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打造“三大课程” 将普法实效转化为安全绩效
今年以来,山东省德州市应急管理局打造“三大课程”普法体系,通过分层分类、闭环管理的普法模式,将法治“营养液”直接输送到企业安全管理“神经末梢”,将普法实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安全绩效,赋能企业依法发展。截至目前,德州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连续4年下降,较大事故连续3年“零发生”。
一堂“警示教育”课,直指思想意识筑防线。该局系统梳理本地及全国范围内危化品、高处坠落、有限空间等行业领域的上百起典型事故案例,按企业分布和行业风险特性(如化工园区、机械加工集聚区)分片区、分行业组织专场培训教育课。该局聚焦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采用“事故警示+现身说法”方式,在播放警示教育片的同时,邀请曾发生过事故的本地同类型企业负责人“上台说法”,回顾亲身经历、剖析事故原因、总结惨痛教训。同时,邀请专家解读企业违反的具体法条,明确法律红线。今年以来,该局累计开展培训教育超100场次,覆盖企业人员近1.5万人次。
一堂“隐患排查”课,提升内功强基础。该局筛选粉尘涉爆、涉氨制冷、危化品使用储存、金属冶炼等高风险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教学点,针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主体,邀请专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深入企业生产现场,“手把手”开展教学。这堂“隐患排查”课紧密结合该行业领域核心风险点,深度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安全生产法、《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及国家强制性标准等。通过介绍重大事故隐患的表现形式、判定依据和检查方法、一般隐患的排查要点和记录规范,专家变“教室讲”为“现场教”,实现“靶向教学”,切实提升企业自查的能力。
一堂“整改反馈”课,举一反三促长效。在完成对企业的深度执法检查后,该局不是简单地由执法人员向该企业反馈问题,而是立即组织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一线员工代表召开现场反馈教学会,将单一企业的执法检查结果转化为行业普法的宝贵资源。在整改反馈课上,专家结合刚检查完的鲜活案例,逐条开展“病理”分析,对发现的问题隐患,不仅指出表象,更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如管理漏洞、意识缺失、技能不足、投入不够及违反的具体法规标准条文等。针对每条隐患,执法人员都提供了整改方案和技术路线建议,系统讲解该类问题隐患的通用排查思路、检查要点、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使参会者提升“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这堂课还设置了问答环节,鼓励参会企业人员结合自身情况提问,由专家现场解答,深度互动学习,形成“学”与“改”的闭环。6月以来,该局已召开11次现场反馈教学会,覆盖企业211家次,跟学人员达1073人次。
构建“警示教育+隐患排查+整改反馈”的三位一体普法体系,德州市应急管理局实现了普法教育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从“理论宣讲”到“实践指导”、从“个案处理”到“行业提升”的转变。这种“精准滴灌”式的普法模式,既抓住了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人”,又瞄准了风险防控的“关键点”,为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法治实践样本。德州市今后将持续深化“三大课堂”建设,推动普法教育向更多行业领域延伸,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法治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