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一分细心,群众就多一分安全——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滑坡预警纪实
起初,人们以为这只是一场寻常的大雨,直到这场雨和117人的生命挂钩。
7月24日清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11、12社的山体在暴雨的持续浸泡下,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轰然滑落。11处房屋瞬间倒塌,23处房屋受损,564亩耕地、10亩鱼塘、3公里村道被毁。然而,在这片触目惊心的废墟之上,一个奇迹熠熠生辉:滑坡直接威胁区的56户117名村民,无一伤亡。
生命奇迹的背后,是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六大队”)专业技术人员江炬和李思豪,与时间赛跑、与山崩角力的日日夜夜。在暴雨如注的危急时刻,他们以专业知识和无畏坚守,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闻“汛”而动,挺进风险核心
7月19日17时,叙永县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警报就是命令!六大队立即增派专业技术人员赶赴叙永县各乡镇。江炬、李思豪受命下沉大石镇排查。没有丝毫迟疑,他们迅速整理装备,第一时间奔赴大石镇。
7月的泸州,雨像是被捅破的天,倾盆而下。自7月8日起,连续的暴雨让叙永县的山山水水都浸得发胀,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雨水混合的腥气。在大石镇红洞桥村的山路上,两道身穿红色工作服的身影格外显眼—江炬肩挎地质包,步伐沉稳;李思豪紧随其后,神情专注。
连日来,他们在暴雨与烈日交替的极端天气中高强度开展地灾排查。时而暴雨倾盆浑身湿透,转眼烈日当头炙烤难耐,身体经受着巨大考验。同时,野外的环境也十分复杂,道路泥泞难行,荆棘丛生遍布。
但他们深知责任重大。暴雨之下,每一处细微的地表变形都可能潜藏巨大风险。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与警惕,以顽强的意志和专业的素养,严谨细致地完成每一次排查任务。
精准识别,拉响第一声警报
7月22日,险情初露端倪。接到大石镇政府通知,红洞桥村12社社长紧急上报,村民杨光银、周录贵家院坝出现地面裂缝。接报后,江炬、李思豪前往现场核查。
很快,江炬的眉头紧锁起来,裂缝宽约5-10cm,深4-6cm,同时左侧土坎发生拉裂垮塌,右侧道路同步出现Z字形的剪切裂缝,总长约130m,这些特征与滑坡后缘变形迹象高度吻合。在进一步扩面排查中,他们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了大面积的追踪,发现斜坡前面的田坎、堡坎呈现开裂、倾倒迹象。“情况紧急,该区域滑坡风险极高!”江炬和李思豪迅速作出专业判断,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向大石镇人民政府报告:“斜坡区变形明显,建议立刻转移6户13人!”指令下达,第一场生命转移迅速完成。
临危不惧,步步为营筑防线
然而,大地的异动并未停止。7月23日,雨势更猛。斜坡附近的稻田、墙基、公路出现大面积下错和开裂,滑坡变形迹象加剧,影响范围正持续扩大!
大石镇应急指挥中心内,气氛瞬间凝重起来。江炬布满血丝的双眼透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和专业判断:“这不是局部小问题,变形正在加速扩大!整个斜坡都在活动,危险区必须立即调整!昨天转移的范围远远不够!”经紧急会商,指挥部果断下达命令:即刻扩大转移范围,紧急增撤39户82人!风雨之中,一场争分夺秒的紧急转移生命接力旋即展开。
深夜哨音,抢在崩塌前一刻
时间逼近7月24日凌晨,整个红洞桥村被暴雨和浓重的黑暗包围。2点47分,刺耳的异响骤然撕裂雨幕,危险区值班人员紧急报告:山体深处传来异常响动!大石镇人民政府反应迅疾,立即依据江炬和李思豪精准划定的危险区范围,组织11户22人紧急转移。
仅仅三小时后,凌晨6点,预言成真。山体裹挟着毁灭性的力量轰然滑下,吞噬了他们日夜坚守、反复预警的那片土地。
“幸好……”李思豪的声音有些哽咽。
江炬望着滑坡体,眼眶也红了。他想起那些被转移的群众,想起自己对同事说过的话:“我们多一分细心,群众就多一分安全。”此刻,这句话有了最沉重也最温暖的注脚。当确认117名乡亲全部安然无恙时,他们那沾满雨水、写满倦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光芒—那是地质工作者用专业和坚守赢得的最珍贵勋章。
山河见证,青春在守护中闪光
八月的大石镇,雨停了,灼热的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江炬和李思豪仍在滑坡现场忙碌着,他们的身影在山坡上,显得格外挺拔。江炬的笔记本上,又多了新的纪录:“8月1日,大石镇白云寺滑坡体基本稳定,持续监测中……”扉页上,那句他铭刻过无数次的话语清晰依旧:“用专业守护生命,以初心践行使命。”这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位地质工作者,用脚步丈量出的担当,用行动诠释的忠诚。
自7月8日以来,25个昼夜的坚守,正东镇、大石镇及周边多个乡镇,70多个地灾隐患点,200公里的跋涉,最终凝成那个挽救117条生命的关键红点。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川渝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能大赛一等奖得主、水工环高级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这些荣誉和身份,此刻在江炬身上,都凝聚成了守护生命的坚实力量。而十年专业积淀的厚重与执着,在李思豪身上同样闪耀着专业的光芒与担当的分量。江炬那双磨平纹路的登山鞋,李思豪那本被雨水浸透的记录本,都见证着地质工作者对生命的敬畏。这种敬畏,早已融入每一次裂缝丈量的精准、每一回向险而行的坚毅。他们以专业读懂大地的低语,将论文写在滑坡发生之前,而这,正是对“人民至上”最滚烫的诠释。
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在每一次雨中的排查里、每一道裂缝的识别里、每一户群众的转移里,写满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誓言。这誓言,烙印在红洞桥村的土地上,铭记于被守护群众的心间,更熔铸在无数像江炬、李思豪一样,默默坚守在地质灾害防治一线的工作者的脊梁上。(李恒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