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济源大峪镇:党建引领+智慧赋能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今年以来,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结合自身山区特点,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创新组织机制、引入科技手段、建立科学反馈体系,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激活基层治理“一盘棋”,为解决山区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大峪镇辖区山区地域广阔,管理半径大、治理范围广、风险点位多,面临着时间长响应难、需求多覆盖难、成本高防控难的“三难”困境。为破解这些难题,大峪镇紧紧围绕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三联三整合”安排部署,深入推进“五基四化”,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
“两员融合”创新组织机制
基层治理,人是第一要素。大峪镇将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成立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推动党组织与网格设置深度融合。通过重塑“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员—党员(兼职网格员)”四级联动体系,将全镇22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分为271个基础网格和5个专属网格,实现了网格全覆盖,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
创新的“两员融合”治理模式是大峪镇的一大亮点。党员与网格员联动发力,身份互嵌、职责共担,不仅负责日常政策宣传,还承担应急防汛、森林防火、贫弱帮扶等动态职责。曾庄村实施的“街巷聊天工作法”,组织村干部、党员和网格员深入街巷与群众交流,结合微信公众号线上互动,及时收集并解决群众诉求,今年已成功解决20余个问题。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闭环
为打破基层治理的“独角戏”局面,大峪镇党委积极探索,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智慧治理闭环。依托济源示范区高效能治理平台,结合辖区地广人稀的现状,开发了“红领大峪”微信小程序。该小程序设置了“群众点单、党员接单、矛盾化解”三个模块,操作简单易懂,方便推广。
通过小程序,群众可以提交问题,平台对问题进行智能分析研判并分类处置。简单问题由联户党员或专职网格员快速解决,复杂事件提交村支部处理,重大问题上报镇党委处置,形成了全程跟踪、层层推进的闭环处置机制,实现了“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
此外,大峪镇还整合了公安、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315路摄像头,并加装音柱、水位仪、门禁等设备,利用AI算法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在防汛工作中,通过为需转移群众家安装门禁+摄像头系统,实现了人员返流自动预警,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
科学反馈提供决策依据
基层高效能治理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优化。大峪镇通过畅通党群连心渠道,实现对辖区问题和矛盾的全方位收集。借助“红领大峪”小程序、摄像头智能抓取和上级交办反馈等途径,将问题汇总后,经由兼职网格员、专职网格员、村支部、镇党委四级解决,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依托群众评价和平台智能分析,大峪镇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推动治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为镇党委基层治理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对于未办结的疑难问题,进行统一研判、逐个突破,确保基层治理的落脚点始终在问题解决上。
自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以来,大峪镇已处置各类问题事件129起,化解销号123起,化解率达95%,12345热线投诉量减少10.7%,基层安全稳定根基进一步筑牢。大峪镇的探索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展现了党建引领和科技赋能在基层治理中的强大力量 。
(高新科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