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二郎坪镇:人大代表推动“枫桥经验”深化实践 完善乡村善治网络
豫西伏牛山深处,西峡县二郎坪镇石庙村村民老张院中的几棵高大白杨树,曾因遮荫落果问题引发邻里纠纷。一支由镇人大代表牵头协调的联合调解队伍及时介入。调解员精准测量数据,融合法理与乡情耐心疏导,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修剪树枝、铺设防护网、相互体谅的共识,一场潜在冲突得以平息。这成为西峡县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倾听民意,协助当地党委政府深化治理创新,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生动实践。
力量下沉 机制联动 整合资源破壁垒
面对乡村振兴中矛盾纠纷主体多元、诉求多样的新情况,二郎坪镇人大代表通过深入调研和积极建言,推动当地党委政府构建起一套协同联动的基层治理机制。该机制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整合分散资源,打破部门壁垒。
在人大代表监督推动下,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干部、信访专员组成核心骨干力量,分别发挥秩序维护、法律支撑和矛盾调解的专业作用。
机制运行依托网格化管理,实现信息快速互通,包括网格预警、巡逻发现和群众反映等渠道。人大代表常态化走访网格收集社情民意,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响应。
针对不同类型纠纷,人大代表协调引入妇联、民政、农技人员以及“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力量参与调解,形成工作合力。
调解过程中,民警负责风险评估与现场处置,司法人员确保依法调解和协议规范,信访专员侧重情绪疏导,人大代表则全程参与监督,保障过程公平公正。
聚焦难点 化解矛盾 解决实际问题
这套机制的生命力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在人大代表的关注和参与下,二郎坪镇聚焦乡村常见治理难点开展工作。
在蒿坪村,菌农刘大姐的菌棚频遭邻居散养家禽侵扰。由人大代表、司法干部、民警等组成的调解专班搭建了“菌农互助”微信群平台,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司法干部阐明侵权责任,民警提示散养风险。最终,邻居主动建起围栏,刘大姐分享菌种技术,矛盾得以转化,邻里关系更为和谐。
针对七旬独居老人周奶奶的赡养难题,人大代表推动启动了多方协同。司法所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厘清法律义务,妇联干部进行温情沟通,民警排查安全隐患,村医评估健康需求,“五老人员”以孝道文化感召子女。在人大代表协调下,各方促成详尽赡养协议签署,切实保障了老年人权益。
融入乡情 前端化解 茶桌调解促和谐
二郎坪镇平安建设办主任徐小燕表示,在人大代表建议推动下,当地将协同调解机制与“茶桌调解法”相结合,着眼矛盾预防化解。
一张方桌,几杯清茶,人大代表、镇村干部与矛盾双方围坐一起。在熟悉的乡音和宽松氛围中辨法析理、疏导情绪。这种富有乡土人情味的调解方式有效降低了对抗性,成为前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
机制运行有效 群众感受真切
在人大代表的持续参与和监督下,该机制运行取得实效。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镇通过这套协同机制主动排查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1起,预防潜在纠纷23起,化解率达到96.2%,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
这一成效的取得,得益于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民警扎实的基础摸排、司法员深入乡村的普法教育、信访工作的前置预警能力,以及本土“法律明白人”队伍在代表带动下的成长。
石庙村村民李大娘对此感受真切,“往茶桌边一坐,代表干部都在,不偏不倚,说土话、讲道理,真能解开咱心里的疙瘩。”她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群众的信任与认可。
一杯清茶,汇聚了党建引领下多元共治的力量。西峡县二郎坪镇在人大代表的有力参与下,深化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协同联动机制,融合法治的刚性、德治的柔性与自治的活力,在乡村治理的细微之处,探索着矛盾有效预防和化解的治理实践,为提升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乡村平安根基。( 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