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渝水区:创新机制科学抗旱显成效
面对2025年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的严峻挑战,新余市渝水区坚持“防大旱、抗久旱”方针,提早谋划、系统部署,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筑牢抗旱防线,全区旱情总体稳定在轻度水平,人畜饮水安全与农业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高效指挥,责任层层压实。渝水区构建了强有力的抗旱指挥体系。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坐镇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强化顶层决策效率,上半年已密集召开5次专题会议。全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包保责任网,17名区领导带头下沉,40余个区直单位挂点帮扶乡镇。创新实施“行政、技术、巡查、预警、转移”五位一体责任机制,确保每个环节责任到岗到人。依托新调整的党政主要领导双主任制安防委,出台专项方案,设立8个工作组,职责清晰、协同高效。

“六水”并举,织密用水保障网。聚焦“保供水、稳生产”,渝水区系统推进“六篇水文章”。一是科学蓄水抓先机。精准研判,汛期即统筹防汛蓄水,全区水库总蓄水达6087万方,中、小型水库蓄水率分别保持在50%、58%的良好水平。二是高效节水促转型。农技专家一线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累计建成高效节水农田4.7万亩、果园12.1万亩,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三是统筹调水保秩序。全区推广“一把锄头”放水法,实现科学配水、按需轮灌,有效化解用水纠纷,保障了公平有序的用水环境。四是全力打水挖潜力。提前摸排历史抗旱井,确认1038口状态良好、随时可用;建立损坏水井台账,视情修复或新打。五是确保供水畅脉络。完成渠道清淤疏浚100余公里,保障输水畅通;精准发放抗旱水泵135台,并正招标采购价值80万元新设备,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六是适时增水借天力。气象部门密切监测,人影队伍24小时待命。已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14次,增加有效降水6万余吨,有效缓解局部旱情。
夯实应急,筑牢风险防线。预案体系实现区、村两级全覆盖(区级18个、村级189个),确保预案实用管用。物资保障有力,年初发放价值113万元物资42000余件至各乡镇,4月、7月分两批下拨资金并追加水泵142台,另已申请80万元预算采购新设备。同时,组织各级责任人培训,提升旱情监测、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并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守制度。

全民动员,凝聚抗旱合力。渝水区强化监测预警联动,落实“631”风险预警响应机制,确保信息直达一线末梢。同时,积极倡导节水型生活和生产方式,深入宣传节水理念,营造“全民节水、惜水、亲水”社会氛围,广泛调动群众参与抗旱积极性。
通过系统性、创新性举措,渝水区有效应对了前期旱情。当前全区水利工程蓄水总体有保障,抗旱物资储备充足,用水秩序井然,节水技术应用广泛,人工增雨效果明显,为打赢全年抗旱硬仗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该区将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动态优化各项抗旱措施,全力守护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