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公安多举措筑牢暑期反诈“防护盾”
暑期,是学生放松身心的美好时光,却也成了骗子虎视眈眈的“狩猎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群体与网络的连接越发紧密,这让诈骗分子嗅到了可乘之机,将贪婪的黑手伸向涉世未深的孩子们。
“警察同志,我孙子玩个游戏,7000多块钱就没了!”暑期尚未开始,家住重庆市北碚区金华路的曹大爷心急如焚地来到北碚区公安分局北泉派出所报案。原来,曹大爷10岁的孙子小曹在家用手机玩游戏时,一名陌生网友主动发来对战邀请。对方自称是热门游戏主播,精通各类游戏,还抛出极具诱惑力的诱饵:“按照我说的操作,立马送你稀有游戏皮肤,全服务器限量的那种!”对于爱玩游戏的小曹来说,这不啻于“天上掉馅饼”。在对方步步诱导下,小曹也逐步掉入陷阱——先是登录了对方提供的账号,接着按要求开启屏幕共享,还毫无防备地将手机验证码全盘托出,最终被骗7000余元。
这起针对未成年人的游戏诈骗案,正是暑期学生群体易遭侵害的典型写照。为了让更多孩子和家庭避免类似损失,分局迅速行动,从源头预防到精准劝阻,撑起一张坚不可摧的反诈“防护盾”。
源头预防织密校园“防护网”
为筑牢暑期学生安全防线,分局未雨绸缪,在暑期放假前便启动系列反诈宣传活动。社区民警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打造了一堂堂生动的“反诈必修课”。课堂上,民警带着精心改编的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刷单返利”“网络游戏产品交易”等常见诈骗套路,一步步揭穿骗子的伪装话术:骗子先以“小恩小惠”诱骗,再以“高额回报”套牢。“这个案例中,骗子借口帮忙刷单,刷10元返还20元,是不是听起来特别诱人?”民警用互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防骗意识深植于心。同时,分局还发放了《致家长的一封“反诈”信》,不仅详细普及反诈知识,还贴心提醒家长在暑期也要绷紧孩子的安全之弦,加强防骗识骗,携手筑牢家庭财产的安全堤坝。
除此之外,分局还组织学生观看反诈视频,将一个个真实案例直观展示,搭配民警的深度分析——先拆解诈骗分子的话术陷阱,比如“这是内部福利”的诱导技巧;再揭秘其心理攻势,像利用学生怕麻烦、怕惹事等心理步步紧逼;接着讲解实用的反诈“干货”,如遇到索要验证码要坚决说“不”;还补充了被骗后的应急处理办法,即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并报警。“暑期学生群体的反诈工作,要以孩子们听得懂的方式,把风险点讲透、把防范招教实。”分局北泉派出所民警徐文鹏道出了基层派出所针对暑期学生反诈的核心思路。这种“身临其境”的形式,不仅让孩子们直观感受诈骗带来的心理冲击,更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将防范方法牢记于心。
为了将反诈知识传播到更多的角落,分局积极打造“社区+企业+校园+群体”多位一体宣传阵地,像一张细密的网,将各方力量紧密联结。分局主动对接区融媒体中心、区级官方公众号,联动分局“三微三端”平台,组建强大的新媒体宣传矩阵,共同推出“全民反诈、守护校园”开学第一课系列“云课堂”。这些反诈知识如同插上了“翅膀”,飞出校园、走进家庭,精准触达每一名学生。无论是在户外游玩还是在家中休息,孩子们只要打开手机,就能随时学习到反诈知识,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防骗能力。
校警联动劝阻跑出“加速度”
为精准提升针对学生诈骗的预警能力,提升反诈的成功率,分局推动建立了警、校、社区三方联动劝阻机制,构建起从推送预警信息到快速响应处置的防护链条。该机制以校警数据信息共享为核心,将数据与反诈中心、学校、社区网格共享融合,实现风险数据瞬时互通、预警信息秒级响应。
民警深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开展反诈宣讲
作为接触群众最前沿的力量,北泉派出所结合辖区内学校多、未成年人集中的特点,推出了一系列“接地气”的反诈举措:联合辖区内35所学校建立“家校警”快速响应联络群,覆盖3万余名学生。“只要接到涉学生诈骗的预警信息,我们会第一时间同步给班主任和家长,30分钟内完成从民警联系到老师确认,再到家长核实的预警闭环。”徐文鹏介绍道。
不久前,反诈平台监测到某大学学生正与疑似诈骗分子进行频繁资金往来操作,系统立刻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学校和社区。学校老师第一时间联系学生,社区网格员同步赶至学生宿舍。当老师与网格员汇合后,大家结合近期案例耐心劝说,学生小王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刷单诈骗陷阱,立刻停止转账,成功避免更多损失。
这种“警方精准预警、学校快速触达、社区及时联动”的合作模式,让反诈劝阻跑出了“加速度”。多方力量拧成了一股绳,不仅大幅提升了劝阻的成功率,还将反诈防线不断向“事前防范”延伸,为学生的财产安全筑牢了固若金汤的安全防线。
“孩子的事无小事,事前多提醒一句,一个家庭就有可能避免损失,我们的工作就有意义。”徐文鹏的话语朴实却坚定,这也正是北泉派出所乃至整个北碚公安,在蝉鸣声声的暑期里,为孩子们筑起安全防线的生动缩影。(北碚区公安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