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泸州应急、叙永应急:架起应急通信生命线的通信尖兵

2025-07-23 16:5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7月8日22时至9日凌晨1时,叙永县正东镇出现短时强降雨,3小时最大降雨量超150毫米。7月9日凌晨,正东镇石桩村7社沙子坡突发山体滑坡致一处房屋被埋,导致5人失联。

救援现场,持续阵雨,滑坡体顶部和两侧山体持续变形,多次发生垮塌。道路中断!通信中断!开启空中通道便是第一选择。泸州市灾害救援调度中心救援调度科副科长张恒志、叙永县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四级主任科员彭柯等应急通信队伍,立即携带单兵、布控球、无人机等各类前方感知通信装备赶赴现场。

大约9日凌晨3时30分,张恒志带领通信队员抵达了山脚,可此时进入灾区现场的盘山公路早已被滚石阻断,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一边是要快速侦察灾情,为指挥部科学指挥救援提供决策数据,另一边是要当好救援队伍的“安全哨”,缺失一秒侦察信号,迟一秒撤离信号,都将是对救援人员生命安全的威胁。

张恒志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指挥部的焦灼、一线救援队伍的风险。他立即提上20多斤重的装备,带领队员李洁、李高栋、陈黎明弃车徒步3.5公里,赶往半山腰上的指挥部。前行路上是没过脚踝的泥泞,是塌方压倒的树木,是随时翻滚的落石。一想到前方等待着自己的战友,张恒志和队友们靠着无畏在泥泞中攀爬,靠着意志在盘山小路奔跑,最终成功抵达了指挥部,与彭柯汇合。

午夜时分,大雨倾盆,在张恒志的带领下,大家分工合作,通信保障点快速有序运转起来,一组人员负责卫星便携站对星,快速将防水无人机第一帧现场影像传回后方指挥部;一组人员开展现场指挥部搭建,实现前后方视频会议通联,空中通信“生命线”正式建立。

本次滑坡区域地处高山陡坡,坡度处于30°~60°之间,滑坡范围长约230米,平均宽约80米,厚度1~5米,累计滑坡方量约5.71万立方米,滑坡体堆积层底部距河谷有约100米高垂直悬崖。且持续阵雨,多次发生跨塌。风险极高、难度极大。

指挥部根据张恒志、彭柯传回的侦察视频,决定采取“仪器+机械+人工”安全救援模式开展搜救。在滑坡体对面山坡用无人机抵近侦察,用生命探测仪反复探测,研判失联人员可能被埋区域。

“找到了!找到了!”9日14时30分钟左右,张恒志利用无人机搜寻到了第一名失联人员,为后续搜救提供了方向。“搜救现场持续滑坡,不时还有零星落石,我们也三次搬迁了通信保障点。”张恒志坦言,第一名失联人员的发现,不仅是对家属的告慰,也让自己焦灼的内心得以缓解。

“救援现场环境复杂,实时监测才能保障科学安全救援。”为此,张恒志现场整合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消防救援队伍、省第六地质大队、电信、移动等通信保障人员,及时恢复现场指挥部和通信保障点的公网和手机通信,确保信号稳定传输。将8架侦查无人机统一纳入泸州应急指挥作战平台,统一对讲机编组,实现一体化协同指挥。并配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裂缝仪、边坡雷达等设备,87小时跟踪监测滑坡体位移、变形趋势、速度,在5万余立方米滑坡堆积体中锁定失联人员被埋压区域,在边坡雷达发出红色预警1109次下,让搜救队伍躲过8次垮塌风险,先后搜救出4名遇难失联人员。

与此同时,张恒志还通过远程指挥,组织合江县应急管理局、福宝镇、车辋镇、九支镇、纳溪区护国镇、古蔺县太平镇等基层应急通信人员开展洪峰过境通信侦查,源源不断地将各路侦查信号传回各级应急处置指挥部,全力统筹全市通信力量完成大范围、多灾种、跨部门协同的远程指挥保障任务,让指挥调度“看得见、喊得应、调得动”。

这样的应急考验,这样的通信保障,张恒志和队友们还经历过很多。应急管理改革6年来,泸州市应急管理系统通信保障队伍,先后参与了“9·16”泸县6.0级地震、“7·27”古蔺县暴雨洪涝灾害、2022年多地突发山火等灾害现场通信保障,并从实战中汲取经验提升能力,率先破解了“三断”等极端情况应急通信难题,多次在国家级通信演练比武中当先锋,在重大抢险救灾行动中打头阵,是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响当当的应急通信尖兵。(舒兰、何卓航)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