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减责 松绑不松懈
基层减负重在提质增效,贵在久久为功。当前,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为基层减负决策部署,通过精简会议文件、优化考核指标、整治过度留痕等实招硬招,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但减负不是减责,更不是降标,而是要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刀刃”上。广大基层干部正以“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懈”的担当,将减负成效转化为提升治理效能、服务群众水平的强大动力,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新作为新担当。
“基层减负”不是“弃本逐末”,而是将更多精力付诸行动。减负绝非降低标准。将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与“过度留痕”的泥淖中解放出来,才能让更多精力回归服务群众的“主战场”,跑出依法行政的“加速度”。基层干部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深入学习贯彻基层减负重要工作精神,坚持“减负”不减责任、“松绑”不松干劲的思想,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主动的行动,确保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执行。
“服务提能”不是“一蹴而至”,而是用更细脚步丈量本职。基层治理千头万绪,能力提升如逆水行舟。基层干部应将“提能”视作终身任务,不断强化政治、服务意识,提升个人能力素养。要潜心钻研政策法规,深刻领会业务要义,在实践中捕捉真问题、锤炼真本领,成为群众眼中“问不倒、难不住”的行家里手。群众满不满意,不会参照“指标、标准”,办事过程的直观感受和办理结果尤为重要。基层干部需时刻保持谦逊之姿,精准把握政策要求,熟练掌握业务流程,沉稳应对突发情况,依托细致的服务和高效的工作效率,赢得群众的认可。
“工作成效”不是“一时之功”,而是以更优状态造福社会。提能增效是减负的目标,最终指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基层干部不能自满于阶段性成绩,不因报表数据一时“亮眼”、业务考核一时“优秀”而沾沾自喜。要保持为民服务初心,以群众视角审视工作、省察自己,主动思考政策落实是否打通“最后一米”?办事流程是否实现“只跑一次”?服务态度是否保持“温暖如一”?要维系常治与长治的辩证统一,工作效能便能实现螺旋式提升。(黄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