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无人机协同“赶花” 重庆潼南探索杂交水稻制种新技术

2025-07-22 13:1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时值盛夏,在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石庙村的“稻油”轮作制种模式试验基地,水稻父本和水稻母本按序间种,犹如一张巨型绿毯铺展在田野上,微风拂过,稻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稻香。

田间地头,无人机在稻田上空来回穿梭,随着旋翼高速旋转产生的下沉气流,父本植株的花粉被精准扬起,均匀地飘散到周边的母本植株上完成授粉。据悉,就现基地制种规模而言,单台无人机日均作业面积可达50亩,超传统人工授粉的10倍,水稻结实率比人工“赶花”结实率高5%~10%。

除了无人机授粉外,对于地形复杂、障碍物较多的区域,仍大多保留传统人工授粉方式。每天上午10点至12点,当阳光正好、花粉活力达到峰值时,“赶花”人便两人一组,手持特制绳索在田间来回穿行,父本花粉随之飞扬,完成自然授粉。

“扬花授粉是杂交水稻制种的关键环节,对时间和技术要求极高,一定要抢抓最适宜的气温、湿度。”崇龛镇水稻种植户廖武奎介绍,制种基地采用无人机与人工协调“赶花”授粉模式,既保证了杂交水稻制种扬花授粉的精准度、提升有效授粉,也实现了水稻制种产量“1+1>2”的效果。

作为农业大区,潼南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达39.3万亩,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今年,我们首次探索开展水稻与油菜轮作双制种模式试验示范,通过科学安排茬口,实现我区制种区域水稻和油菜杂交种子双丰收。”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种业站站长钟景勇表示,该项技术成熟后,将在全区进行推广,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有效减少土传病害,改善土壤结构,预计可使综合效益提升30%以上。

技术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大科技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重点攻关花期调控、精准施肥等关键技术,为打造长江上游种业高地提供有力支撑。(邓越月  王浪)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