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学院牧韵先锋队走进隆回——在福美祥作坊沉浸式学习传统文化,接力非遗薪火
7月3日至7日,武汉学院牧韵先锋队一行7名学生生,奔赴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以“学习传统文化、接力非遗传承”为主题,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保护单位福美祥作坊开展为期五天的沉浸式研学活动。实践期间,团队成员通过聆听历史、观摩技艺、亲手印制,零距离感受三百年木版水印年画的独特魅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播。
抵达伊始,青砖灰瓦的福美祥作坊内,一幅幅色泽浓烈的滩头年画沿天井次第悬挂。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尹冬香放下手中棕刷,向实践团介绍:“滩头年画始于明末清初,因取用本地溶洞泉水调制颜料,色彩历久弥新,被誉为‘湘中民间绘画的活化石’。”她随后展示一沓泛黄的老照片,从清代“神福斋”字号到民国“生顺昌”画店,再到今日仅剩六名代表性传承人的坚守,三百年兴衰在光影间徐徐展开。同学们围案而坐,凝神记录,将年画的源流脉络与文化内涵悉数收入笔记,更铭记于心。
(省级传承人尹冬香介绍滩头年画)
翌日起,实践团正式进入“学艺”阶段。作坊内,20厘米见方的梨木雕版、矿物颜料与“玉版”宣纸依次排开,尹师傅将工序凝练为“刷版—开脸—揭画”三大核心环节,并逐一示范要领。刷版讲求手腕轻柔、落刷匀净。颜料需以牛角勺舀起,沿木纹缓缓推匀,棕刷在木版上呈“Z”字游走,既不可留空隙,亦不能起刷痕。同学们屏息凝神,反复调整力度与角度,直至木版覆上一层均匀靛蓝。开脸环节尤见功力。狼毫蘸朱砂,于门神眉心轻点,再顺势勾出眼眶,线条需一气呵成。揭画则为整场体验的庄严收束。覆纸、压棕擦、揭起,动作需快而稳,颜料在纸面层层晕开,门神铠甲由青转金,娃娃面颊自淡粉至绯红。刹那间,作坊内唯余呼吸与纸张摩挲的沙沙声,仿佛三百年前匠人隔空击掌,薪火无声相传。
(团队成员尝试拓印年画)
实践期间,同学们还与尹师傅及作坊艺人就“非遗如何走进青年”展开座谈。尹师傅坦言:“工序繁复并非阻碍,关键在于让年轻人静下心来体验。”团队成员深受触动,一致表示将把所学所感带回校园,通过微纪录片、主题展览、社团活动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真正坐下来触摸雕版、嗅到墨香、看见颜料在纸上晕开,非遗才能从“云端”落到指尖。
(团队成员与省级传承人合影留念)
7月7日清晨,实践团在福美祥作坊正厅举行简短而庄重的结营仪式。至此,武汉学院牧韵先锋队的非遗之行画上句号,却为一段更长久的传承写下序章。学生回望那方青砖天井,阳光穿过晾晒的年画,把门神的铠甲照得通亮——那不仅是三百年不褪的色彩,更是一把被青年接过的薪火。它将在校园的课堂、社团、屏幕与展厅里继续燃烧,化作新的图案、新的故事、新的传人,让古老的滩头水印在时代的宣纸上再次鲜活,也让“文化润乡土”的青春誓言,随着一路蝉鸣,传向更远的远方。(文妍、艾昕、贺湘雅、罗汝萱、苏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