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化工区支队系统构建化工灭火救援作战体系
今年以来,上海化工区支队立足实战需求,优化战斗编组、战术战法、战勤保障,有效提升化工灭火救援编队打赢能力。
作战力量层级重构。建立南部战区支队资源共享机制,明确化工编队技战术应用和装备选型,实现人、车、装、任务等战斗资源优化组合。将园区9支企业专职队纳入编队体系,重组冷却灭火单元8个、举高喷射单元7个、战勤保障单元2个,集成远程供液(供水)、机器人、涡喷等特种模块,严格规范32类装备配置标准与作战定位,构建了基于“人员-车辆-装备-任务”四维协同的作战资源调配体系,为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升级提供了量化决策支持。
战法战术推演砺刃。以园区5万立方米储罐发生“全液面+流淌火”灾情为作战研究对象,在灭火救援理论计算和调研熟悉演练的基础上,实测举高喷射单元百米纵深推进能力,创新编队耦合供水战术(高喷炮/移动炮纵向联用),验证“冷却单元双干线移动炮+泡沫管枪”平面控火模式,进一步构建新型战法体系。联合金山、奉贤等支队伍80车300余人在孚宝罐区开展化工灭火救援编队实战能力拉动演练,调集检验编队集结、指挥协同、安全管控等7类实战能力,有效提升编队人员、车辆、装备的协同作战效能。
保障体系能级跃升。针对化工火灾处置专业性强、安全风险大的特点,支队整合化工企业基础数据(装置平面图、工艺流程图、反应机理、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风险档案(温度/压力阈值、关键工艺参数)、应急资源(企业专职消防队装备配置、联勤联动机制)等关键信息创新制作灭火救援“交底箱”,为应急处置精准研判,高效指挥提供有效支撑。围绕园区内中央河、西河及南河,共建成18处取水点(取水码头)。其中,南河段5处取水点配备了10台固定消防泵(每处配置两台),单台泵流量达10700升/分钟,充分保障半径1.5公里范围内的火场用水,有效满足大型化工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