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的坚守与希望——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拾光村里人”实践团走进源底村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2025年7月13日,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拾光村里人”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上垟镇源底村,开展以“高山红茶传承之路”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此次调研旨在以青年视角挖掘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农业的现实挑战与转型路径,通过对茶产业发展案例的剖析,深入了解乡村产业特色、品牌建设、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
“我愿用余生守护这片茶田”
源底村地处丽水高山腹地,山高云绕,茶香悠长。在这个看似宁静的村落,有一位坚守二十年的茶农付昌友。他不施化肥农药,坚持用人工除草、用腐烂野草作肥,自称“比有机更纯粹”。他的茶园不仅是一份生计,更是他赋予乡村振兴的执念与深情。
实践团成员实地走访其茶园,聆听他讲述从一名少年茶农成长为“高山红茶守护者”的心路历程。从最初家境贫寒、徒步数小时进山采茶,到2011年毅然引进茶苗复耕旧土,再到如今荣获“斗茶赛银奖”“中游杯特色商品金奖”等诸多荣誉,付昌友用二十年时间为源底村茶产业注入了灵魂。
但荣誉背后,是长年难以为外人道的孤独与坚持。高海拔茶园成本高、产量低,合伙人陆续退出,疫情更让销售雪上加霜。因为不懂互联网,他难以通过线上渠道打开销路,小镇人流稀少,优质茶叶也难觅知音。
“很多时候,我卖的不是茶,是一种信念。”面对实践团成员的镜头,付昌友说得坚定而从容。
青年调研团:行走田野,汲取智慧
此次调研不止是一次采访与记录,更是一次深刻的体悟。团队成员们围绕“守正创新、品牌塑造、文化赋能”等维度展开分析,并通过拍摄短片、记录采访、撰写案例材料等方式,尝试用青年方式让源底红茶“被看见”。
“我现在真切地感受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在无声中坚持、用双手耕耘。”实践团成员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这样感慨到。
源底村的故事也让团队明白: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除了资源和政策,更重要的是人。乡村要振兴,核心在人,要有“舍我其谁”的情怀、敢于坚持的韧性、善于发声的能力。
从一片叶子,看见一条路
通过本次调研,团队成员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立体的理解。振兴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人的理念、机制、文化的全面提升。只有坚持特色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才能突破“同质化”“空壳化”的困境。
成员们在调研总结中写道:“我们学到的不仅是调研方法,更是一种沉在土地里的精神力量。乡村振兴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因地制宜;不是照搬别人的热闹,而是守住自己的清冷,再慢慢生长出属于自己的火。”
未来,“拾光村里人”乡村振兴实践团将继续深入乡村一线,挖掘更多“看得见乡愁、留得住人心”的故事,用青年之笔写下中国乡村的生动注脚。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郑叶扬、李吴絮、黄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