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赋能文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探寻浮梁茶产业与三贤文化融合发展之路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结合景德镇浮梁县茶产业特色与浮梁三贤文化,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三茶’统筹”的重要论述,景德镇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拟组建“三贤茶书院”,致力于深度研究浮梁地区的茶产业、茶文化,凝聚高校力量,助力浮梁地区茶产业文化融合发展。
2025年6月27日,景德镇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进一步推进浮梁茶文产融合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地,特组建了暑期大思政社会实践队——“茶叙青心”茶叶文化实践队,围绕浮梁县茶产业、茶文化创新融合发展进行深入调研。依托高校学术力量与人才资源,进行浮梁茶产业与文化融合创新发展模式的探索。结合市场需求与文化传播发展特性,发掘属于浮梁地区的茶产业亮点与特色,并深化“浮梁三贤文化”的挖掘工作,着重针对三贤文化中苏东坡、佛印二人与中国茶产业、文化发展的关联,基于文化挖掘,联动全国“三贤”“东坡”文化聚集地区,跨区域实现文化交流合作背景下的产业联动,打造浮梁茶文化、产业全国化乃至全球化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6月28日,实践队科学分工协作,组建历史文化研究组、产业调研组、市场调研组及宣传组,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形成系统化调研实施方案。共同围绕“浮梁三贤文化”主题,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开展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实地走访浮梁县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研究机构,咨询专业研究人员,深化完善调研工作路径。
组织分工研讨及制定工作计划
6月29日,实践队成员在前期资料梳理基础上,系统整合形成调研问卷并开展归纳分析。结合实地条件,细化完善活动方案,明确各小组工作职责及进度安排,积极对接调研场所负责人与受访对象,精准落实行程计划。为深化市场调研维度,提升调研质量与社会参与度,专项设计浮梁茶产业与三贤文化主题调查问卷。
组织研讨与问卷制定工作实践队供图
6月30日,为保障调研活动顺利实施,带队教师陈丽明、田嘉敏、彭雨佳组织召开实践筹备培训会,系统解读工作方案,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会议重申调研核心目标与各小组职责分工,强调本次茶文化、茶产业挖掘工作具有开创性与挑战性,要求全体成员以茶为媒传承历史文脉,助力浮梁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会议着重指出,作为景德镇地区唯一设立茶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实践队肩负振兴浮梁茶的时代使命,应当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强不息,泽土惠民”校训精神,彰显专业素养与社会担当。
7月1日,实践队赴浮梁县潘家茶园开展实地调研,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潘齐顺指导下,系统考察传统采茶、制茶、品茶技艺。同时通过产业调研组指导教师陈丽明的现场教学,全体队员深刻体悟手工制茶技艺蕴含的地域智慧与人文精神,深入认识浮梁茶人在品质管控中的严谨态度,切实感受非遗项目在坚守传统与创新发展中的实践探索。
潘家茶园采茶实践
7月2日,实践队考察昌南茶叶有限公司机械化制茶生产线,深入学习现代制茶工艺流程、实操生产设备并进行审评实践。当日下午赴江西合源春茶叶有限公司,专题研讨茶园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其虫情监测、病情预警、墒情监控等智能化管理成效予以肯定,结合传统生态管理经验,提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茶园管理建议。当日召开工作复盘会,总结分析调研成果与存在问题,优化调整后续调研方案。
7月3日,为深化茶文化研究,实践队赴浮茶集团开展专题座谈。在陈强副总经理指导下,系统了解“天工”“群芳醉”等高端产品线的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研讨产品市场推广路径。当日下午先后访谈江西浮梁贡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计景清、瑶里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方旺东,深入掌握“严台”品牌价值体系与发展规划,总结“崖玉”品牌建设经验。复盘会议系统梳理浮梁茶企品牌建设现状,重点研讨如何融合地域文化、陶瓷文化实施产品创新,如何依托生态优势强化品质管控打造认证体系,切实提升区域品牌集群竞争力与公信力。
7月4日,实践队赴浮梁三贤湖文化景区、宝积禅寺、佛印故里,实地考察三贤雕像及文化展示设施。在三贤公馆老舍茶馆设立调研点,针对消费者及游客开展“浮梁茶消费”与“三贤文化认知”专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现有茶文化受众对三贤文化认知度有待提升,非茶饮群体对三贤文化具有较高接受意愿。
7月5日,聚焦“三贤”之佛印“禅茶一味”思想,实践队拜访景德镇市作家协会主席江华明。江主席强调:茶文化作为中华礼仪文明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在文化传播与国际交往中发挥桥梁作用,兼具文化传承与社会联结功能。通过此次调研,实践队深化认识茶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坚定以青年力量弘扬茶文化,通过茶文化载体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助力展现礼仪之邦文化魅力的责任使命。
7月6日,实践队历史文化研究组受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文化广电旅游局邀请,顺利抵达郏县,筹备展开“三苏文化”交流调研活动。此次行程,团队旨在探寻东坡魂归之地,深度发掘东坡文化背景下的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历程,同时促进浮梁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茶文化、产业交流,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7月7日,实践队历史文化研究组在郏县文旅局相关同志陪同下,前往三苏园、三苏祠参观调研,深入了解“三苏”的生平与成就,观摩陈列于东坡碑林的苏轼手迹拓片及历代名家书写的苏轼诗文。调研途中,与郏县文旅局从事三苏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播的相关同志进行深度探讨,文旅局产业股股长李亚峰表示:“东坡的一生虽坎坷,但每到一地皆流传下诸多佳话,即使命途多舛也能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先苦后甜、苦中作乐,这是东坡先生的生活态度,也是他对于茶的理解。”
7月8日上午,实践队历史文化研究组受邀参加“郏县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研讨会”,县文广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仝军教,县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王蕾、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段琼出席。厦门数创文产研究院郏县文产研究中心负责人卢蕴彬、景德镇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茶学教师、实践队历史文化研究组带队教师田嘉敏、实践队成员黄雨轩、张泽灏受邀出席。县文广旅游局相关股室(事业单位)负责同志、部分乡镇文化站长及部分文旅企业代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会议强调,一要紧密结合郏县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民俗魅力,将非遗保护与文创产业有机结合,不断推动文创产业创新发展。二要强化文化与市场的深度融合和对接,明确市场定位、受众群体,将现代审美和文创产品设计结合起来,实现设计“年轻化”,开发具有科技感、实用性的郏县特色文创产品,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三要相关部门和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文创产业的快速迭代与升级,为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提供新的动力。会上,田嘉敏老师基于景德镇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与郏县校地合作背景提出:“平顶山市郏县与景德镇市浮梁县都是茶、瓷产业胜地,作为来自景德镇的高校团队,我们很乐意帮助郏县一同深挖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关联,实现两地的文化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以“三苏文化”“三贤文化”的交点,共同实现两地文化产业协同振兴的美好愿景。”本次会议,实践队成员与郏县“金镶玉”“钧瓷”、“汝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结合“三苏文化”、“三贤文化”,探讨了郏县与景德镇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基于非遗背景下的产业、文化交流合作模式。
7月8下午,实践队历史文化研究组在田嘉敏老师的带领下,走访了郏县“金镶玉”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东坡饼”非遗记忆代表性传承人,与其探讨了“东坡文化”赋能产业的具体做法,学习郏县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7月9日,实践队历史文化研究组前往平顶山学院拜访华夏全球修辞视听传播学会理事、传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河南省教育厅文化与传播教学团队成员常民强教授,与其深入探讨了东坡文化与茶的联系,常教授对该实践队的文产融合思路予以高度评价与肯定。交流期间,常民强教授提出,东坡文化是华夏盛世中产生的文化,更是来自于人民的烟火文化,是大宋风雅精神的缩影。他认为要研究东坡与茶文化的关联,应当追寻东坡当年的足迹,去感受他曾经邂逅过的好茶好水,结合当地的茶器,体验一方百姓的茶生活。以茶为媒,广结天下好友;以宋韵为笔,写就四海风雅;以东坡为魂,感受烟火人间。
同日下午,受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实践队历史文化研究组一同参加白龟湖畔·草坪音乐会民乐专场暨东坡诗词大家唱专场音乐会现场,在东坡诗词的朗诵声中与乐器声中感受“东坡文化”的魅力,坚定了实践队要推动“浮梁茶”与“东坡文化”“三贤文化”融合发展的决心。随着音乐节的尾声,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交流不仅加深了对东坡文化的理解,更激发了将茶文化与非遗技艺相结合的创新灵感。未来,他们将以实际行动推动两地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浮梁茶”与“东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全体队员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家一致表示,将切实把实践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未来,团队将立足专业知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衔接,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卢蕴彬,黄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