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崇义县:以“三保障”促“两不愁”筑牢 补充耕地长效管护防线
七月盛夏,江西崇义县山间梯田满目翠绿,新开发的补充耕地上,农户正借助清澈的灌溉渠进行夏季田间管理。在这个耕地资源匮乏的山区县,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听民意、察实情,聚焦群众反映的耕地管护难题,创新构建“三保障”促“两不愁”长效管护体系,依托“资金保障”“托管服务”“村级兜底”三重保障,实现土地耕种“主体不愁”、农田水利“运维不愁”。老表们常念叨:“田有人管、渠有人修,撂荒的地都成了‘香饽饽’。”
资金保障浇开“希望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伏天水稻全靠这水渠供水!”杰坝乡刘大爷蹲在新开发的水田里拔草,身后修缮一新的U型渠正潺潺淌水。针对夏季高温伏旱的灌溉需求,崇义县从财政整合资金中专项安排500万元,优先用于补充耕地项目区的水渠修缮与清淤,确保千亩新增耕地实现“旱能灌”。不仅如此,土壤培肥补助政策在夏季持续发力——对自主施用有机肥的主体,按1000-2500元/亩标准补贴,引导农户通过有机肥施用、土壤深耕提升地力。“人勤地不懒,管护跟上田生金”,刘大爷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
托管服务破解“用工荒”。“以前愁插秧没人手,现在一个电话农机到田头。”丰州乡张阿姨家的山地改造成水田后,全程托管给村里的农机队。春耕时,大型耕田机快速翻地,插秧机效率比人工快3倍,每亩成本降低200元。在县机械化工厂大棚育秧基地,晚稻秧苗通过智能设备培育,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周期较传统方式缩短10天,为夏种抢出关键农时。“科技下田,懒人也能种好田”,村民们的感慨里,藏着托管服务带来的便利。
村级兜底堵住“撂荒口”。“地再碎,村集体也不让它长草。”扬眉镇扬眉寺村党支部书记张微微翻着管护台账,上面清晰记录着全村零散耕地的“去向”:部分租给种粮大户,部分种了蔬菜,剩下的由村集体兜底种植。上堡乡赤水村把零散地整合成高山蔬菜基地后,村民既能拿租金又能挣工钱,“过去撂荒没人管,现在荒坡变菜园,每亩多赚不少钱”。这正是崇义县“村级台账+集中兜底”机制的成效,让每一寸耕地都不闲置。
有了“三保障”托底,“两不愁”自然水到渠成。“自己种有补贴,托管有服务,撂荒有村集体兜底,这比保险还靠谱。”横水镇朱坑口村麦大叔算过账,自己种地加上各项补贴,每亩增收超500元,“守着田还能照应家里,这日子过得踏实。”崇义县通过“直补+托管+兜底”,形成农户自种、合作社带、村集体管的多元化经营体系。在崇义县各乡镇,16支村级管护队伍每日穿梭于田间地头,对水利设施开展常态化巡查,全力保障灌溉设施在农忙高峰期高效运转,彻底改变了“重建轻管”的旧况。“渠通则田活,渠堵则田荒”,这句老话在今天的崇义有了新注解。
崇义县探索建立的“三保障”促“两不愁”长效管护体系,始终与农时需求精准契合,不仅实现了项目耕种管护的全域覆盖,更推动土地开发补充耕地从“一次开发”变成“永续利用”。如今的崇义县正以更扎实的举措坚守耕地红线,用制度的“铁规矩”守护每一寸补充耕地,让这些新生的沃土持续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土地”。(郭翀、黄敏、徐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