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发展的思考
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涉及很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对年轻一代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文化上同根同源。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文化根源上具有深刻的同源性,二者具有相同的文化血脉,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同源性构成了两者协同育人的坚实基石。家庭教育的核心载体与实践形态是家风,家风浓缩了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最小单元中的具象化表现和传承纽带,是家庭教育的精神内核所在。良好的家风是中华传统美德在家庭中的具体投射和鲜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个体思想品德、政治素养和价值观念的主渠道,其根基同样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的基因密码,是连接两者的思想桥梁,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只有实现有效衔接、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将教育的核心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目标上同向同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虽然有着不同的育人场景,但在育人目标上是天然契合、始终一致的。家庭教育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的浸润、长辈言行的示范、家庭风尚的熏陶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个体的道德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涵养孩子爱国爱家的朴素情感,培育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思想品德的时代新人雏形。思想政治教育则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价值引领与思想锻造,通过系统教育、实践锻炼等形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朴素的家国情感升华为理性的家国认同,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的本质,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最终目标都是时代新人。
作用上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初始土壤,家庭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情感浸润与心理塑造为主,能提供持续的、隐性的情感支持,有效弥补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情感深度和生活化渗透上的局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家长的理解与配合能增强孩子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家校协同育人,能从学校和家庭从不同视角共同观测孩子的思想动态与素养变化,这种“双重视角”的互补,不仅有助于精准把握孩子思政能力的发展方向,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能动态调整教育策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家庭教育工作持续优化。两者的融合与协同,能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与内化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
挖掘文化密码,夯实协同育人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的文化基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基因,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彰显的家国担当、《朱子家训》标举的价值取向、曾国藩修身的德行准则,共同凝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德育密码;又如红色文化中的《抗战家书》《与妻书》等,蕴含了理想信念坚定、忧国忧民、不惧牺牲等重要精神内涵,这些文化的精髓在于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深层逻辑,即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兴盛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家庭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提供了鲜活的价值原型与实践范式,要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创新文化传承载体和形式。建立优秀文化数字资源库,聚焦家教家风家训、红色教育、思政教育等主题,运用现代VR、AR、AI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发交互式、沉浸式文化体验产品和作品,通过故事化叙述、沉浸式体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思想上、情感上、价值上增进孩子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认同和支持。萃取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融合,做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传承发展。
加强家校联动,凝聚协同育人合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家庭结构、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呈现教育场域分散化、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需求个性化的时代特征,孩子的价值认同受到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需要学校与家庭协同联动、共同发力。学校要统筹资源,整合学校育人资源和力量,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创新思政课程、教育内容形式,积极回应学生和家长关切,及时把民生热点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真正地让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共进、与学生共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家校沟通交流。邀请专家名师开展线上微课堂,围绕学生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举办学生和家长乐于参与、接地气的教育活动,开展“家国情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利用红色资源、爱教基地、博物馆、纪念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通过实践体验、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熏陶中增强爱国情感,把思政课堂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故事分享会”等活动,通过家校联动,凝聚育人共识,分享协同育人的理念和方法。家长要强化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意识,以身作则,利用传统节日、成长重要节点等,与孩子开展深度对话,履行家庭主体责任。
完善融合机制,筑牢协同育人保障。建立家校协同机制,拓展家校互动交流。建立教师家访机制,定期开展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教育以及生活、经济、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借助现代技术和软件,生成个性化家庭思政教育成长档案,做到新生入学必访、重大变故必访、学业巨大波动必访。建立家长入校机制,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分享教育经验,探讨成长问题。通过家访了解、家校联络会、专题讲座等双向交流的方式,增强家校良性互动,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家校有效沟通、共同管理,构建家校思政教育共同体。建立多维度评价机制,从亲子互动、情绪表达、情感交流、家庭氛围等方面,评价孩子家庭亲情联络指数;完善学校德育评价体系,将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道德等纳入综合德育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德育清单,将参与家庭劳动、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活动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强化学生家国意识。
(郴州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尹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