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兴文县莲花镇人大:深耕“人大代表+”模式,赋能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2025-07-01 16:3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兴文县莲花镇人大主席团将代表履职与“三农”工作紧密结合,立足“稳存量、抓增量、优特色”产业发展思路,通过推行“人大代表+”履职模式,充分挖掘各级人大代表特长优势,为莲花镇走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注入强劲动能。

“人大代表+信息员”,推动竹产业在稳存量的基础上提质。春耕时节,镇人大主席团持续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开展“四边四化”巨黄竹苗栽种活动,代表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县林竹中心技术专家、合作社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巨黄竹产业的发展前景、规划布局以及种植管理等信息。仔细询问“从种苗到成竹需要多长时间?今年全镇预计栽种多少亩?”等关键问题,及时将竹产业发展信息传递给选民群众。通过深入农村一线信息调研,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推动全镇巨黄竹产业朝着“种植规模化、产品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的方向迈进,让“中国巨黄竹之乡”的名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代表们建议:“要瞄准林竹提质增产目标,加快推进巨黄竹种苗示范基地建设,挖掘盘活“2+3+X”林下复合立体经济,不断增强竹林产业综合效益”。

“人大代表+技术员”,推动粮药产业在抓增量的基础上出彩。镇人大主席团创新打造“人大代表田间微讲堂”,成为人大代表投身三农、传播技术的前沿阵地,鼓励“专业型”代表进田间地头,化身技术讲师。县、镇两级人大代表罗德才是镇人大代表第二联络站站长,也是中药材种植领域的“行家里手”,在主席团的引领下,通过对中药材品种特性、种植条件、市场行情等详细分析,最终确定以长岭村为核心,围绕“粮药复合”种植模式,探索“村资公司+家庭农场+农户”发展路径,以点带面促进姜黄产业规模化发展,力争实现全镇“粮药套种”面积达2000亩以上,实现粮食和中药材经济效益达1500万元以上,为脱贫户、特殊困难家庭、返乡人员等群体提供就业岗位300—500个。今年以来,结合撂荒地治理工作,全镇已发展粮药套种1300余亩,预计亩均增收2800元,有效带动96户脱贫户、监测户增收,户均增收10800元。

“人大代表+服务员”,推动渔业在优特色的基础上增效。莲花镇作为兴文县稻田鱼的主产区之一,全镇共有水田2.56万亩,山坪塘242口,“稻田养鱼”一直是本地的惠民产业,有5000亩稻田长期养殖稻田鱼。为了让稻鱼产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培育更多产业“能人”和“大户”,镇主席团依托人大代表“1家3站10点”,深入调研稻鱼产业发展服务工作,进一步监督政府引导,组织成立“莲兴渔稻鱼生态产业协会”,注册“莲兴渔”商标品牌,编制稻鱼养殖技术实操手册,制定规范化养殖标准,逐步实现统购统销,统筹镇内5家休闲垂钓场所,延长“垂钓经济”渔业产业链,抓好休闲渔业和特色餐饮发展,逐步探索举办垂钓相关文化活动,力争全镇稻鱼养殖面积突破万亩以上,推动稻鱼产业不断提质增效,让稻鱼产业真正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强大引擎。

下一步,莲花镇人大主席团将持续深化“人大代表+”履职模式,继续探索“姜黄土鸡”“藤椒稻鱼”“川芎煎蛋”等具有莲花特色的“创新菜品”,进一步延伸特色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全方位发挥人大代表监督、协调作用,为实现特色产业扩量、选民群众增收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兴文县莲花镇人大办梁忠城)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