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平:“小微湿地+”点绿成金 激活乡村绿色动能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广袤的都梁大地上,万木争荣,郁郁葱葱,秧苗青青,生机盎然,绿色成为乡村的主打色。
向“绿”而行,点“绿”成金。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林业局聚焦巴渝和美乡村建设,以生态为底色、人居环境为根本、产业为引擎,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产业融合、治理高效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并通过小微湿地修复、千里林带建设、集体林权改革等举措,重塑乡村生态底色,打造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标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梁平经验”。日前,区林业局获评“梁平区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先进集体”。
小微湿地大作为
盛夏时节,漫步竹山镇猎神村,一处处山地梯塘小微湿地如碧绿的翡翠镶嵌在群山之间,远远望去,竹林、梯田、水塘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这是生态修复后的结果。以前这里是一个矿坑深潭,水质不好,浑浊不堪,现在环境好了,我们过得舒心,游客也更多了。”猎神村村民们纷纷感慨道。
这片曾因采矿受损的山地,通过重塑湿地生态模式,打造了多功能的乡村湿地,探索出小微湿地与环境治理、生态旅游、生态康养深度融合模式,成为热门乡村旅游打卡地,绘就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巴渝和美乡村画卷。
猎神村的蝶变,正是梁平探索“小微湿地+”融合发展模式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梁平区实施“全域治水·湿地润城”,创新“小微湿地+”模式,建成示范性小微湿地400余个,湿地生态产品总价值达177.4亿元,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国际湿地城市。其中,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生态修复,吸引221种鸟类栖息,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
“我们不是简单地保护湿地,而是让湿地成为连接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世康介绍,全区正在高水平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品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打造10个小微湿地示范乡镇、100个小微湿地示范村(社区)、1000个小微湿地示范院(点),通过“小微湿地+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自然教育”构建乡村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
千里林带织锦绣
在梁平各乡镇(街道)的乡村公路上,一条条由红叶石楠组成的“红色丝带”环绕两旁、蜿蜒山间,这是梁平“明月青山·千里林带”工程的标志性景观。近年来,梁平区完成营造林60万亩,建设绿道500公里、生态廊道300公里,串联城乡绿色空间,描绘山水林田湖草一张图、全域生态风景一幅画。
“我们以红叶石楠为灌木基底,结合实际配植香樟、水杉、紫薇等,打造错落有致的季相变化,兼顾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区林业局生态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条条红叶石楠绿道不仅装点了山川、扮靓了乡村,更与500公里防火道路、1000公里生物阻隔带纵横交错,形成“路带结合”的森林通道景观,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为守护梁平丰厚的绿色家底,区林业局还联合多部门建立“林长+生态司法保护官+检察长+山林警长”工作机制,设立重庆法院环境资源梁平双桂湖巡回审判站,组建涵盖党员干部与司法干警的“湿地卫士”团队,推进林长制与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检察监督的衔接配合,并加强“府院联动”,打通环境司法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合力。
绿富同兴促振兴
生态美了,如何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梁平的答案是:向改革要动力。
近年来,梁平区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盘活集体林地37.8万亩,近5万户林农成功入股生态建设项目,并长期、稳定获得收益,激活林业发展“一池春水”。
走进东山林场国家储备林,3500亩梁平甜茶基地引人注目。“梁平甜茶既可以做茶,又可以入药,林下种植甜茶,不仅丰富了国家储备林物种多样性,还改善了林相景观、助农增收。”区林业局国储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云龙镇红旗村,村民以林地入股国家储备林项目,享受“保底租金+采伐分红+就近务工”三重收益,户均年增收超7000元。“守着林子也能领工资,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王桂芳笑道。
此外,竹山镇猎神村村民们放下砍刀、执起锅铲,吃上“生态旅游饭”,全村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亿元。
区林业局聚焦林下经济、“以竹代塑”、康养旅游等,发展甜茶5000亩、老鹰茶1000亩、中药材2500亩、油茶9.3万亩等,打造国家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全国绿色低碳示范基地,开展秀美田园、特色柚园、精品竹园大生态研学游,全区林业年总产值突破50亿元,蹚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
如今的梁平,小微湿地星罗棋布,成群候鸟翩跹起舞;千里林带层林尽染,红叶石楠点缀乡野;竹林茶田郁郁葱葱,生态产业生机勃勃……一幅幅“推窗见绿、处处见景”的巴渝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谭燕 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