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月里的“防汛大考” 四川省遂宁市河东新区灵泉街道实战演练守护群众安全
近日,四川省遂宁市河东新区灵泉街道以一场“沉浸式”防汛应急演练,交出了一份生动的“安全答卷”。
“叮铃铃——”当天上午9时许,遂宁市河东新区灵泉街道防汛应急指挥部电话骤然响起:“古码头河道有4名群众落水!仁里片区老旧房屋墙体开裂,有老人被困!”刺耳的警报声瞬间划破街道上空,50余名应急抢险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队员迅速集结——一场与“汛”赛跑的实战正式打响。
救援队伍抵达古码头时,只见4名“落水群众”正被湍急的河水冲得东倒西歪,呼救声混着水声此起彼伏。“无人机侦察组,启动!”随着指令,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快速扫描出最佳救援路线。蓝天救援队队员与经验丰富的救援队员立即分工,3名队员驾驶救生艇逆水而上,岸上队员则手持救生杆、抛出救生圈。
“够到了!”随着一声欢呼,3名“群众”被救生杆拉回岸边,最后1名因离岸较远,救生艇精准靠近,队员一把将其拽上艇。“脉搏微弱,需要急救!”医疗救护组迅速冲上前,跪在地垫上做心肺复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一套流程行云流水,待“群众”恢复微弱呼吸,立即用担架送往“医院”。
与此同时,仁里片区桥东社区的“险情”同样紧迫:一处老房子因暴雨侵袭,墙皮簌簌脱落,屋内“老人”扶着桌子直发抖。救援队员带着破拆工具、担架火速赶到,第一时间在房屋周围拉起警戒线,“大家往后退!这里危险!”疏散群众的声音刚落,2名队员已猫腰钻进屋子。“奶奶别怕,我们背您出去”,队员一边安抚,一边用担架稳稳托住老人,避开墙缝里渗出的雨水,一步一步挪到安全区域,整个过程不过10分钟。
演练结束不意味着“下课”。蓝天救援队队员当场支起教学板,“心肺复苏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落水后别慌,仰漂能保存体力......”,社区干部、围观居民挤在周围,有的蹲在假人旁练习按压,有的举着救生圈学抛投。从接警到救援结束,双场景处置只用了20分钟。防汛指挥部现场复盘时,既点赞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作风,也希望大家要把河道当战场、危房当险地,对辖区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把隐患消除在暴雨来临前。
此次演练,既是灵泉街道“安全生产月”的生动实践,更让“人人讲安全”从口号变成行动。下一步,遂宁市河东新区灵泉街道将走进社区开“流动课堂”,通过情景模拟、应急体验等方式,让更多居民会“打救生结、会用急救包、会跑安全路”,真正把“个个会应急”刻进安全基因里,为群众筑起坚不可摧的“防汛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