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江阳区:从“气象盲区”到“智慧天眼” 气象防御体系破茧成蝶
“未来3小时泰安街道将出现强降雨天气,部分地方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随着预警信息直达社区网格员手机,5处低洼地带的居民在暴雨来临前完成转移。这一幕,正是泸州市江阳区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成立后带来的深刻变革。过去,没有气象机构的江阳区面对极端天气只能“赤手空拳”;如今,随着13座气象监测站构筑的“天罗地网”和X波段雷达的升级换代,泸州市江阳区以精准预警和智慧防御,彻底扭转了气象灾害应对的被动局面。
转机始于2022年那个多雨的春季。江阳区委区政府将气象机构建设列入“攻坚清单”,江阳区应急管理局牵头组建专班。
2022年12月,随着泸州市气象2名气象专家的下派及2名气象专业人才的到岗,江阳区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正式运转。首批建成的6要素气象监测站能实时监测温度、雨量、风速、风向等,数据观测密度比之前提升40%。
走进防御中心的会商室,墙上的电子地图展示了移动的橙色、红色色块,部分区域闪烁着密集的光点。“这些色块的移动方向和速度都是我们的‘气象哨兵’”,中心主任陈聪演示着系统说,当雷达向大气层发射脉冲,经数字可视化处理呈现在屏前,气象预报人员则基于回波移动方向和速度分析预测未来0-2小时灾害风险。去年5月25日,气象中心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与江阳区自然资源与规划分局提前24小时锁定华阳街道地质灾害隐患点暴雨风险,为20余名群众赢得转移时间。
更深刻的变革在机制层面。气象灾害防御中心与应急指挥中心深度融合,在全市率先执行主汛期内联合值守,并与水务、自规、住建、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建立“熔断式响应”机制,一旦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相关部门负责人须30分钟内到位会商研判。“过去各部门像孤岛,现在我们是交响乐团”,陈聪深有感触。
“来龙山村长流溪边的村民,大风、暴雨要来了,快撤离!”4月19日,江阳区黄舣镇网格员李天桃的喇叭声划破雨夜,这正是江阳区的“三级叫应”体系末端呈现。在江阳区指挥中心可根据灾情等级,一键触发差异化预警,确保信息直达“最后一米”。
在况场街道红山村,种粮大户雷益富的微信“粮油产业发展群”接收到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刚刚发布的连晴高温天气消息。“过去看天吃饭,现在用数据种田”,他说,这种定制服务已覆盖全区农业园区。
该系统通过精准预报、靶向发布、分级预警等功能,成功应对了2023年春旱、“7•26”大暴雨等多起灾害性天气,特别是在2024年“4•16”雷暴大风、“4•18”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实现了重大气象灾害零伤亡的目标。
“气象现代化不仅是设备升级,更是治理能力的重塑”,李进望着互动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说,那些闪烁的光点,正在连结成守护万家灯火的安全网。(张红、陈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