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基层治理的“红色堤坝”
当乡村振兴战略从蓝图迈向现实,广袤田野上涌动着发展热潮。在这场关乎亿万农民福祉的时代征程中,基层干部群体作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深刻体会到:党纪教育绝非抽象的制度条文,而是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红色引擎”。它既是丈量党员干部初心的标尺,更是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密钥。
在乡村振兴一线,党纪教育是抵御风险的“防火墙”。乡村振兴的每一项工作都关乎民心向背。只有通过常态化的党纪教育,让法规入脑入心,用身边“活教材”敲响警钟,才能帮助基层干部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将纪律意识转化为守护群众的自觉行动。
密切党群关系,党纪教育是永不褪色的“连心桥”。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严守纪律的干部,会深入田间地头倾听诉求,用“板凳会”“夜访”等方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低保评定、土地流转等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用透明化的操作赢得群众信任。当党纪成为基层干部的行为准则,党群关系就会在实干中愈发紧密。
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党纪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只有以党纪约束决策行为,杜绝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才能确保每一份资金用在刀刃上,每一个项目经得起历史检验。当纪律成为乡村振兴的“硬约束”,就能激发干部队伍的担当精神,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乡村振兴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锤炼党员干部党性的大熔炉。基层干部更应将党纪教育作为终身课题,让纪律意识融入血脉,转化为走村入户的务实作风、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唯有如此,才能让党纪的“红色堤坝”守护好乡村振兴的每一寸沃土,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基层治理新答卷。(杨春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