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代表+”模式走出致富新“稻”路

2025-06-26 10:2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眼下,踏入泸县太伏镇伏龙村水稻制种基地,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盎然绿意,秧苗长势十分喜人,农业机耕道和灌溉沟渠纵横交错,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这得益于太伏镇人大主席团围绕本地特色,因地制宜确立了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的“代表+水稻制种”人大工作品牌。近年来,太伏镇人大组织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职能、主动履职,为全镇水稻制种顺利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

发展水稻产业,镇人大为何瞄准了水稻制种,而不是水稻种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决定着粮食供给与安全,发展制种是当下种植业的大势所趋。”由镇人大代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蕾组织召开的“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院坝会上,农户们畅所欲言,代表们则帮助农户算好经济账,主动宣传水稻制种惠农政策,有效提高了农户积极性。为何要规模化发展水稻制种?它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粮食安全,更为重要的是,水稻制种是通过人工栽培把“父本”和“母本”分开种植,根据气候条件促使花期相遇,进而实现授粉结实的大田生产过程,相比普通水稻,经济效益更好,而且在同等条件下开展水稻制种是水稻种植收益的2倍,将土地亩均效益最大化,群众也能挣到更多钱。

如何在全镇推广水稻制种这项高收益产业?镇人大专门成立“代表联络站+水稻制种服务”小组,积极组织代表们走下去、深入农户,与土地大户、种粮大户座谈交流,寻求土地流转实施方案最大“公约数”。在基础设施方面,通过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原有大面积土地整理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灌溉方便的农田,非常利于水稻制种以及机械化作业。在物资和技术保障方面,针对水稻制种人工耗费大的特点,协调相关部门提供配备插秧机、收割机、农业无人机以及烘干机等设备,方便制种户租用,有效减少了农户在制种生产中的人工成本。

“感谢代表们集思广益的产业好路子,现在水稻制种每年能为我们村150户农户共计带来200余万元的纯收入,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镇人大代表、伏龙村党总支书记王朝刚表示,通过采取“村集体公司+种植大户+农户”和“专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组织引领、大户带动、农民参与的形式,全面激发了制种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并形成了机械化插秧、施药、赶花、收割以及烘干的现代化生产链条。

目前,全镇已培育形成以伏龙村、沙河村、王湾村为核心的水稻制种区,全镇水稻制种面积2800余亩,实现年产值840万元,带动全镇近50户村民加入了水稻制种大户行列。农户通过开展水稻制种,每斤增收4元,在原有土地的基础上,不仅紧扣粮食安全大主线,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户增收、产业增效。(太伏镇 徐浪)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