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导员!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举行第十一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
6月4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第十一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在绵竹校区举行,崇州校区通过腾讯会议同步参会。本次大赛以“提升育人能力,筑牢思政根基”为目标,历经一个月的层层选拔,最终10位优秀辅导员从各二级学院初赛中脱颖而出,在决赛舞台上展开巅峰对决。学校执行校长罗琴教授,党委书记周世伟教授,副校长张陆军等校领导出席活动,学生处处长王林,二级学院分管院长、副院长,全体学管线老师及学生代表共同见证辅导员专业能力大比拼。
赛事启动:以赛促建,搭建成长平台
大赛于5月初正式启动,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通过精心组织,选拔出10名选手晋级决赛。“本次大赛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关键举措。”党委书记周世伟在致辞中强调,希望通过赛事搭建“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干”的成长平台,让辅导员在比拼中夯实理论功底、提升实务能力。
环节比拼:多维考核,尽显育人智慧
案例研讨环节堪称“头脑风暴”的实战考场。选手以AB角形式抽取题目,围绕“寺庙热跟风”“夜骑安全事故”“网贷暴力催收”等10个典型案例展开交锋。
A1组选手与搭档针对“学生频繁寺庙打卡”现象,从“宗教政策解读——心理需求分析——价值引导策略”三层递进研讨,提出“学业规划工作坊+传统文化浸润”的干预方案;B4组选手与搭档针对“毕业生求职焦虑”现象,从“压力源解析——心理干预——能力重建”三层研讨,提出“求职赋能工作坊+心理疏导计划”,同步建立“朋辈互助 +家长沟通”机制,构建“简历优化——面试应答——职业规划”全链条能力体系。
每轮“2分钟提问 + 6分钟作答”的限时对抗中,选手们既需快速捕捉案例核心矛盾,又要结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政策文件提出解决方案,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案例研讨环节之后,二级学院辅导员代表们带来了歌曲串烧,以轻快的旋律为接下来的谈心谈话环节预热,展现了育人工作者的多才多艺,让现场充满温暖凝聚力。
谈心谈话环节则将赛场变为“育人现场”。选手们抽取题目后,以情景再现方式还原学生工作场景:面对预备党员小王因延长预备期求助的情况,选手老师从“党章解析——成长回溯——改进定制”三方面切入,以“预备期表现与党员要求的差距”为切入点,结合其大一积极与大二松懈的对比,引导其认识“组织与思想入党的统一性”,既化解困惑,也展现党员培养的实操能力。面对大二学生小王与小张因宿舍值日引发的冲突,选手老师从“情绪疏导—责任明晰—关系修复”入手,先分别安抚双方情绪,再对照校规分析侵权与损害责任,最终促成赔偿协议达成与双方相互致歉,并引导签订《宿舍共处约定》,展现了冲突调解中的沟通艺术与规则意识引导能力。每位选手7分钟的谈话结束后,还需在2分钟内完成问题复盘与改进措施分析,这种“实践 +反思”的双重考核,全面检验了辅导员的临场应变与总结提升能力。
赛事升华:领导领航,指明育人方向
副校长张陆军在总结点评中深入剖析赛事亮点:“案例研讨环节选手们展现出的‘问题抓全、举措抓实、规律抓准’三大能力,正是辅导员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素养;谈心谈话中‘先共情后引导、先倾听后施策’的沟通技巧,体现了思政工作‘润物无声’的艺术。”
执行校长罗琴教授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辅导员的辛勤付出,她指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从加强专业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完善考核激励等方面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激励辅导员们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荣耀收官:以赛聚力,共谱育人新篇
经过笔试和技能展示紧张角逐,大赛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及优秀奖4名。
本次大赛不仅是一场技能比拼,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经验的传承。从“寺庙热”到“夜骑现象”,从“宿舍矛盾”到“就业焦虑”,选手们应对的每一个案例都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缩影。正如大赛宣言所言:“辅导员的每一次研判,都在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每一场谈话,都在构筑育人的精神桥梁。”未来,学校将以大赛为契机,持续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育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