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院立项四川艺术基金项目话剧支教题材《大山里的萤火》
6月9日,2024年度四川艺术基金(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孵化)项目话剧《大山里的萤火》在成都市东部新区市民文体中心连演两场,下午3点面向专家评审呈现专业打磨成果,晚上7:30向成都体育学院学生及社区居民开放公开演出,本场演出由项目负责人李韵葳主持,以双场联动传递大山深处的教育之光。
专家评审场:艺术打磨与专业问诊并行
下午专场中,演员们以扎实演技呈现支教故事的深度内核。马成飞饰演的少年阿鲁,将角色从戒备到信任的心理转变层层递进;孙佩瑶饰演的王莹莹老师,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与眼神,诠释出支教者的坚定与温柔。舞美团队以火塘、木楞房等元素还原彝寨风貌,配合光影设计营造沉浸式体验,让专家们直观感受大山教育的真实温度。
演出结束后,专家评审团从剧本结构、表演张力、主题表达等维度展开深度点评,既肯定“以小见大传递支教精神”的创作价值,也针对情节衔接、人物弧光等提出优化建议。主创团队表示,将充分吸纳专业意见,精益求精打磨作品,不负基金支持与专家期许。
公开演出场:观众共赴温暖之约
晚间公演吸引众多成都体育学院学生与社区居民到场。舞台上,青年阿鲁(孙海涛饰)与少年阿鲁(马成飞饰)的双线演绎,完整呈现角色从抵触到主动学习的成长脉络;邵欣睿饰演的沙马校长为档案奔波的佝偻背影、孙佩瑶面对困境时的情感爆发,屡屡戳中观众泪点。舞美设计以以火塘、木楞房等元素,将向岭小学的质朴场景搬上舞台。
“孩子们围读课文的片段太动人,支教是用生命照亮生命。”社区居民张女士的感慨引发共鸣。成都体育学院学生陈同学则表示:“阿鲁的转变让我看到教育的力量,这样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听见。”现场掌声此起彼伏,观众用热情回应这场充满爱与希望的演出。
两场演出分别聚焦“艺术打磨”与“情感共鸣”,既展现剧目在专家指导下的精进之路,也通过鲜活的人物群像和细腻的戏剧冲突,让支教精神以多元形式触达不同群体。主创团队透露,后续将结合专家建议与观众反馈优化细节,并计划启动巡演,让“大山里的萤火”照亮更多角落,持续传递教育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