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新驿煤矿袁在武:百米井下的“武状元”
十四年的坚守,源自对煤矿的热爱;十四年的风雨,步履铿锵;十四年砥砺前行,用汗水书写奋进答卷。十四年间,他扎根煤海,兢兢业业,在实践中锻造提升自己,从小鲜肉历练成长为人人夸赞的“武状元”。他就是山东能源鲁西矿业新驿煤矿采煤工区班长袁在武。
2024年,他所带领的班组先后完成73上02-1工作面、1500采煤工作面推采任务,完成1705工作面首个综放工作面推采任务,参与单元支架配合锚索沿空留巷支护方案,为矿井增加煤炭回收6.1万吨。个人先后荣获鲁西矿业先进个人、新驿煤矿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攻坚破难显身手——技术创新破解支护难题
2024年1月,袁在武班组接到了进驻1500采煤工作面的推采任务。刚一开始,袁在武就遇到了两顺槽端头压力大,推进工作速度慢的棘手问题。
(优化采煤工作面推进方案)
面对轨顺端头压力大、支护条件复杂的难题,他突破传统支护思维,提出利用现有的新型单元支架的方式,通过合理控制间距,增加支护强度,减少巷道变形量。这一创新思路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巷道变形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支护效果,为班组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针对传统防矸网易松动、挡矸效果差的问题,他建议使用新式增强型柔性网代替,牢固耐用,挡矸效果也更好。经过他和班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有效控制住顶板,防止了大块矸石掉落,改善了现场作业环境,使当班循环进尺由原来的1刀变为1.5刀,确保了人员安全和设备高效运行。
排兵布阵出奇招——优化配置激发生产效率
(对现场工程质量进行验收)
作为班长,袁在武非常注重班组人员配置的优化。他秉持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的工作理念,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才能实现团队效能的最大化。因此,他根据班组成员的技能水平、性格特点和工作经历等因素,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和分工,整个班组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袁在武还采取当班“三比”工作量的方法,即比效率、比时间、比质量,来纳入每班的工作量统计,进行分配劳动所得。这种方法有效激发了班组成员尤其是骨干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良好氛围。在他的带领下,班组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筑牢防线护安全——细节把控构建生产屏障
(用“精致线条检查法”排查隐患)
“安全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隐患不处理就是事故。”这是袁在武在工作中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袁在武受师傅于洪升的熏陶,始终把安全作为班组管理工作的核心,坚持“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生产理念。在日常工作中,他通过网格化包片管理和“精致线条检查法”等形式,把职责细化到每个职工,确保每一个安全隐患都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在他的带领下,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局面得到了有效巩固。
以身作则树标杆——关爱员工凝聚团队合力
工作中是严苛的“铁班长”,生活中是温暖的“大家长”。作为班组的领头人,袁在武深知自己的言行举止对班组成员的影响。因此,他始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大家。在工作中,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在生活中,他关心同事、乐于助人。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精神。大家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这种良好的团队氛围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强了班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开源节流创效益——修旧利废赋能降本增效
工作中,袁在武一直强调“过好‘紧日子’,才能有‘好日子’,节约光荣、丢失可耻”的理念。针对采煤工作面端头小件工具存储难题,根据直通、螺栓、支柱压力检测表等工具的形状与尺寸,袁在武设计并制作了专用收纳材料板,通过模块化布局实现工具精准定位。同时,他还制定实施了班组材料管理举措,把“成本核算到班组,收入计算到个人”,严格工资分配与材料成本挂钩考核,对锚索球、U型卡、锚杆盘、锚杆、钢带等材料进行等值换算,号召班组成员主动对物料进行收集和回收,调动了全员抓成本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回收,锚索球、钢带能再次循环利用,减少大量材料费用投入,回收后直接在现场使用,节省了运输费用,根据工作面月推采进度计算每月可节省材料费3万余元。”袁在武的工作得到了班组成员的一致好评。
“今天,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袁在武用十四年坚守诠释矿山精神。他带领班组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和生产难题,大幅提高了资源回收率,极大地缓解了矿井接续紧张的局面。同时,他还认真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积极围绕矿井重点工作建言献策,全年累计申报“金点子”和小改小革技术成果11项,为矿井的安全高效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