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哈尔滨机场扩建货运项目BIM+AR虚实结合助力高效建造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南工作区场务区及东货运区施工项目三标段,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立权路,总占地面积126102.91㎡,总建筑面积27617.33平米。工程包含7栋单体,分别为货站及业务用房、特备库、特备库管理室、维修车间、空侧门卫、陆侧门卫、东货运区食堂宿舍。其中货站为门式钢架结构,长240米,宽83.6米,用钢量1500吨。
本项目占地面积大,交叉作业多,货站钢结构跨度大且管线集中。为此项目引入的BIM+AR虚实结合技术。
通过app将已隐蔽室外管线与现实结合,为多家施工单位提供数字化管线档案,避免交叉作业对施工完成的管线造成破坏。同时,整个场区的室外管线虚实结合,高效地指导后续外网施工。
将钢结构深化设计与施工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虚实结合,用于施工前现场交底,直观地发现差异,从而有效防止错误,避免返工。
通过三维模型测距,复核现场施工安装数据,检查钢结构安装施工质量。
通过拍照+文字描述与模型关联,下达整改通知书,相应权限管理人员收到整改问题后,整改完成回复照片闭合交圈,实现数字化质量检查。
此项技术要点在于:
1、高精度模型:模型精度要求较高,能充分表达施工过程工序细节及建筑成型效果。
2、基准点及坐标系匹配:模型需要按现场实际参照点进行比例缩放匹配,以实现等比例置于施工现场,实现虚实结合。
此项技术优势在于:
1.提升空间理解与情境感知:
告别抽象图纸,减少认知偏差。
2.无缝设计审查与碰撞检测:
沉浸式施工:在真实环境中“行走”并体验施工成果。这有助于在施工前发现并解决空间冲突、功能性问题以及设计与实际不匹配的问题。
实时碰撞检测。
3.革命性的施工指导与放样:
无纸化、精准指导:在施工现场,通过App可以将具体的构件模型(如钢结构节点、复杂的机电管道、装饰板图案)精确叠加到目标位置,实现的精确放样和组装指导。
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减少对传统图纸的依赖和解读时间,降低人为出错率,大幅提升施工速度、一次安装合格率和整体施工质量。
4.变革性的现场协调沟通与决策:
共享现实视角:现场工人、管理人员、设计师、建设单位等各参建方可以在同一AR视图中查看相同的模型叠加信息,基于真实场景进行高效的实时沟通和协作,无需反复翻阅图纸或模型。
即时决策:发现现场问题时,可以直接在AR环境中标记问题点、进行注释,并关联到BIM模型,迅速记录、反馈和做出决策。
5.精益质量控制和验收核查:
现场“叠模”虚实比对:将设计完成的BIM模型叠加在已建成的实物上,直观比对实际施工结果与设计模型之间的差异。
实时质检:质检员可通过AR工具快速检查构件的尺寸、位置、安装精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即时发现问题并记录。
6.减少返工,节省成本和时间:
预防性优势:通过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早期发现并解决问题,显著减少后期的设计变更和现场返工,节约成本。
效率提升:精准的指导、高效的沟通、便捷的信息获取共同缩短了项目施工周期。
总结来说,BIM+AR虚实结合的核心优势在于:
直观理解:将复杂的数字化设计与现实世界无缝融合。
情境感知: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中提供实时的位置、精确的数字信息。
主动预防:在设计阶段和施工早期就可以通过可视化并解决各专业协同问题(特别是碰撞)。
精确执行:为现场操作提供高精度的可视化指导。
高效协作:在统一的“增强现实”视角下实现无缝沟通。
BIM+AR的应用,不仅仅是可视化的提升,而是通过将数字信息与现实物理空间虚实结合,为建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带来了信息流转方式、工作流程和决策模式的变革,最终实现提高质量、保障安全、高效建造、降低成本的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