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打造“三生五育”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青岛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拓展的新路径新方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立足社会需求、专业特色和培养规律,立足“小浪花”志愿服务队、“荧光海”志愿宣讲团、“海创汇”志愿科普团三个平台,立体化开展贯穿学生成长全周期的生态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三生”教育,构建“三载体支撑、三内核统领、五要素融汇”的“335”体系,从不同维度滋养学生心灵,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生态意识、社会责任感与生命敬畏之心的高素质人才。
聚焦生态,依托“小浪花”志愿服务平台构建“责任浸润+实践淬炼+成效反哺”机制,实现生态德育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
构建“需求导向+专业赋能”双向服务机制。实施“个十百千万”计划,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为个点,辐射联动十所驻青高校,联合百名志愿者骨干,收集减塑材料千斤,带动万名市民成为环保实践官(涵盖全年龄段)。依托清洁美丽中国行、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环保减塑宣讲团开展环保宣传实践活动200余次,举办公益讲座70余次。通过“内外循环”双向补充,打造“环保减塑联盟”。与洛阳路街道7个社区实现全面对接,与周口路社区共建“绿韵”社区,与海琴社区共建劳动教育基地,获评洛阳路街道优秀“红色合伙人”等。构建“专业实践+社会服务”双轨实践模式。通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海洋生态修复,实现“土壤检测”等专业技能与劳动素养同步提升。两年来,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实现新突破;入选全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网络第一批成员单位、全国清洁美丽中国行小额资助项目;获山东高校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实践项目。1个团支部获山东省“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先进集体。获山东省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一等奖。
深入生活,依托“荧光海”理论宣讲平台构建“符号赋能+场景营造+情感共鸣”机制,实现美育浸润与生活教育深度融合
构建“1+3+N”体系,以“荧光海”为主体,通过师生行走、课程行走、资源行走,打造动态的课程、共享的资源。在各年级设立N个宣讲分团,累计吸收200余名青年学生。宣讲团确定国家安全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5个宣讲专题,用“city walk”的方式,制作精品宣讲课程30期,先后奔赴全国5个省,行走1万余公里,累计宣讲50余场,受众超过1万人次。依托学校琥珀-生物进化展示馆,创设“科学+艺术”沉浸式场景,获评山东省社区优秀教育资源课程。开展非遗文化交流会、书法艺术分享会、古风团扇沙龙等9次。“荧光海”3次入选全国志愿宣讲团、获全国志愿宣讲优秀团队。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二等奖、全国辅导员网络育人能力提升主题研讨会工作案例三等奖。获山东省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情景剧大赛三等奖。“荧光海”调研纪实被《青年志愿者学刊》专题报道。典型经验做法被人民网、中国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广泛报道20余次。
着眼生命,依托“海创汇”科创平台构建“科普宣传+健康素养+竞赛驱动”机制,实现专业智育、体育与生命教育深度融合
立足“课程+比赛+实践”,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地开展科普服务;与7所高校、科研机构、媒体、政府单位联合共建;联合录制海洋科普、生物科普30个网络实践课、录制20个科普故事。开展研学、趣味课堂、科普讲座12次。启动健康素养提升计划。打造师研本科创共同体,实施“科创育苗计划”,设立“斯八达”科技创新基金,举办大学生创新大赛。两年来,获山东省海洋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山东省急救技能大赛三等奖等。获“挑战杯”专项赛全国铜奖2项、山东省银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1项,获全国合成生物学创新赛、生命科学竞赛等省级及以上奖励10项。
下一步,学院将持续完善“335”育人体系,立足“三个平台”,将五育转化为30个能力增长点,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举措,持续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实践化、生活化相融合,做实做活思政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健康生活意识与敬畏生命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全面发展。(青岛科技大学 秦洪庆、刘金岭、郭颖)